学习型大国的概念及核心特征
一、教育强国与学习型大国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部署,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报告同时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那么,报告中分别提出“教育强国”与“学习型大国”,二者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主体、职能和侧重点三个方面。教育强国的主体是教育本身,突出表现为教育强则国家强;其职能是关注人才的适配性和人力资源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人才;其侧重点是关注学历教育体系的高水平、高效能。学习型大国的主体是学习者,突出表现为学习者众多,学习氛围浓厚;其职能是关注学习者全面和终身发展,以提高国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其侧重点是关注学习机会的开放、包容、便捷、适需。但是,二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能够使我们的学历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学历与非学历学习方式的衔接更加紧密,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若能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将会对二者的融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的区别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的。终身学习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初传入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我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终身学习体系”的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学习型社会被上升至学习型大国的高度,那么二者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这一概念界定已成社会共识。对学习型大国的界定,我委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出了定义:学习型大国是指在国际舞台上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为特征的国家。学习型大国通常具有强大的教育体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注重教育,鼓励创新,开放合作,技术领先,能通过不断学习快速适应全球变化,推动自身发展,为全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习型大国的界定还有待我们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习型社会主要是一种国家态度,而学习型大国则被上升为一种国家形态,这是二者之间最突出的区别。
三、学习型大国的核心特征
我认为,我国学习型大国的建设主要有五个核心特征:一是规模大,我国学习者众多,需要从人口大国向学习者大国进行转变。二是成效大,既要服务于学习者全面发展,又要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三是制度适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是执政理念适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学习获得终身成长。五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体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最终体现在人身上,人才强,则国家强。
学习型大国中的学习型关系
一、学习型关系的阐释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此我认为,学习者是一切社会学习关系的总和。由“学习型+”迈向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我们需要重构社会学习关系,建立“学习型关系”,而学习者是其前提和基础。
何为学习型和学习型关系?学习型指以学习为主要方式、途径、过程和手段,实现自身(个体、组织等)发展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模式。学习型关系指以学习为主要方式、途径、过程和手段,构建有利于实现自身(个体、组织等)发展的一切社会关系,其性质是相互促进的发展型和成长型关系。
基于以上概念我们发现,学习型大国的学习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以学习型去改造一切社会关系,二是现有的社会关系中与学习相关的关系。所以我对社会学习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了界定。社会学习关系指社会关系中与学习相关的部分关系。这部分社会关系都以“学习型”方式进行重塑。其中,学习关系是教育内部的关系,社会学习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学习内涵和形态。社会关系指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我们希望从以上关系中探索出在学习型大国建设中自身能够努力的空间,改造与自身相关的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更有利于社会每一个成员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发展型和成长型关系。
二、学习型关系的构建
学习型大国要以学习型关系的构建孕育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学习者,建立“学习型+”的有机统一。我认为需要从三个层面去构建:一是在国家方面从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规定学习者、群体、国家之间的约束性学习关系。学习型经济关系是学习型大国最基本的学习关系,是对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关系。二是在社会层面基于社会评价、社会导向和激励、学习价值反馈等方面形成学习者、群体、国家之间的非约束性学习关系。三是在个人层面构建终身成长过程中与生活、工作环境之间的各种学习关系。
基础教育中的学习型关系
所谓学习型关系一定是发生在学习要素之间的,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我发现,基础教育的学习要素主要有四种分类方式:从学习内容分类,包含方法、过程、结果等;从构成组织要素分类,包含学生、教师、内容、媒体、环境等;从学习科学方面分类,包含动机、体验、强化、重复等;从学习过程分类,包含刺激、记忆、反应等。以上几种分类在基础教育中被普遍认同,在这种多维视角下,又呈现出怎样多元化的学习型关系呢?
教育中有两个老生常谈的词语: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是个性化学习的体现,教学相长则是学习关系的体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教学最大的挑战是,学习者单纯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应对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单纯的知识学习方式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信息化时代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个性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发展型、成长型的师生关系。对基础教育系统来讲,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所建立的学习型关系应该是尊重、共享、互助的学习型关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建设“学习型”学校,在校园中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沟通渠道,培养相互尊重的氛围,促进知识共享,提供持续反馈,鼓励尝试和创新,建立终身学习文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型关系变革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各要素之间关系建立的速度加快了,范畴拓展了,多维性增强了,学校、社会、家庭曾经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元宇宙、虚拟世界等技术的出现,使以往独立的个体被串联起来,从物理空间拓展到了多维空间,未来也将突破线上线下,形成更多维的学习空间。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学习者个人还是各类组织,新技术越来越快地改变着工作和生活方式,重塑着行业业态,提供着学习方式和手段的无限可能,也改变着学习的内容、过程和途径。
但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型关系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学习型关系依旧是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各种联系,构建尊重、开放、共享、互助、持续的学习型关系,依旧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基于此,上海师范大学进行了一项有关“智能体学生”的研究,希望给师范生提供一个允许犯错的虚拟实训平台(如图),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在平台上,“智能体学生”能够生成非预设的回答,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每次的回答都是不同的。未来,希望非师范专业教师也能够通过这类教师教育模型来练习与学生的沟通和班级管理等关键技能。
我和我的团队还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1.在数字虚拟学校部分场景建设方面,完成班主任工作场景、家校互动场景建设;2.在知识图谱初步建设方面,完成部分学科知识图谱设计及建设(数学、语文等);3.在大模型研究进一步细化方面,实现“智能体学生”自然互动能力的生成;4.在教师教育新模式研究方面,完成师—生—机融合师范生培养新模式构建与验证。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垂直的教师教育大模型,来支撑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师完成从师范生(非师范生)到新教师的蜕变和成长。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要全方位支持、沉浸式伴随,使人人成为学习者,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各种学习型联结,以智能化和数字化丰富全社会学习型联结,提升学习型成效,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