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67期 总第6417期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67期  下一期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优化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依娜 发布日期:2024-05-13 10:43:42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强调了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在当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已经成为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1.缺乏对文本隐含知识点的扩充与深化


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往往仅注重基本解释和机械记忆,忽略了对文言文中隐含知识点的扩充与深化,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不深刻而造成认知体系断层,难以深入理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深远意义。


2.缺乏对学生知识梳理和整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文言文内容通常较简单,学生能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但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倾向于直接指出重要词汇,引导学生在课本旁做笔记或批注。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主动梳理和整合文言知识的能力,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往往是孤立的,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对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感到厌烦和疲劳。


3.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的互动交流环节,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十分有限,无法进行深入讨论,部分学生甚至还未开口就已结束。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忽视了课堂语言交流和表达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4.缺乏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小学是学生认知美和感知美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教学任务和进度的约束,教师往往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于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中美感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审美体验,限制了他们主动鉴赏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1.立足教材,树立文化自信


语文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精致却富有内涵,每个字句都意义深远,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以叙事性文本为主,主要围绕人物故事展开,但课文中选取的段落往往只描述了人物的单一行为或事件,学生难以全面理解人物或事件的深层内涵。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生平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并对人物的成就、性格、趣闻等进行扩充。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完整再现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还应介绍一些司马光的主要成就——《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北宋政治家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2.研习积累,夯实语言运用


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征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定期的朗读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重复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还能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结构,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例如,可以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聆听、领会、模仿,使学生逐渐将教师的朗诵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文言文的场景中,更准确地掌握朗读的节奏,同时结合文中的情节设计表情和动作,增强情感表达;等等。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朗读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反复练习来培养学生语感,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3.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设计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的活动,促使学生将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虚拟对话;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人学习下棋的不同状态和心态,并鼓励使用成语来进行描述。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4.赏析意境,强化审美创造


强化想象能力,挖掘审美元素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引领学生探索文言文中的审美价值。


古代作家在创作时格外注重“象”与“境”的构建,通过意象的融合达到意境的升华。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第2自然段为例,梁启超运用“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等一系列意象来代表少年中国的形象,这些意象都展现出活力四射、积极进取的特质,体现了蓬勃的生命力。这种象征手法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和辉煌前景。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构建心中的画面,让学生沉浸于这些场景中,体验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期望。


借助信息技术,增进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作为促进学生美学鉴赏和深化审美体验的辅助工具,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材中的文言文插图一般以水墨画和水彩画为主,虽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但缺少灵动性。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化静为动,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壮观山川的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巍巍乎”和“汤汤乎”的理解,视频中悠扬的背景音乐能够使学生沉醉于美的感受之中。


文言文几乎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间便能学成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师需要秉承“诵读文言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教学责任感,注重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挖掘文言文中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刻领悟和理解,感受到文言文的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