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一方面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话,在学生那里成了耳边风。”另一方面,学生又纠结于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和不公平待遇,不敢沟通,不愿沟通。现实中的隔阂折射到网络,就引发了一场师生“网战”。随便打开一个学校的论坛或贴吧,必定能找到学生“声讨”老师的帖子;而网络上也流传着一篇“班主任收拾学生10大阴招”的热帖。师生“抗战”愈演愈烈。尽管这只是个别的升级版“对决”,但师生沟通难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该如何结束这场网络“持久战”?先来听听教师和学生们都怎么说。
学生:网络攻击本非我意
作为学生,我们也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网上肆意谩骂老师的行为自然不对,但学生也是因为压力过大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才会如此“出格”。有些老师确实存在欺压学生的行为,我们又不能反抗,只能在网上骂骂解气。
一方面,学生要尊敬师长;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老师应该理解学生,不要不切实际地向我们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不要当着大家的面讽刺挖苦我们,不要撕毁错题连连的作业本……我们渴望被肯定,被关注,需要得到客观的评价。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是老师的掌上明珠,可是,我们这些成绩并不太突出的学生也有特长和优点,我们与那些优秀学生一样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样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教育。
老师,我们渴望与您平等地对话,请不要向我们“开战”!
教师:做个老师不容易
看到学生在论坛、贴吧里对老师和学校的不礼貌点评甚至谩骂,确实让人寒心。毕竟我们也都是一心为学生好。有些学生就是很调皮,爱在课堂上捣乱,怎么教导也不听,老师实在没办法才会采取惩罚学生的下策。另外,老师偏爱好学生的现象确实存在,试问哪个老师不喜欢既听话、学习又好的学生呢?当然,老师把精力过多地关注于好学生,就忽视了后进生的成长,无形中就伤害了他们,这也是需要反思的。
学生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老师的问题,贸然“回击”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网络世界复杂繁乱,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肆意谩骂就是明证。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辨明是非,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其次寻找与学生交流的绿色渠道,教师要放下姿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合理疏导学生的情绪,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学者:莫让“网战”走进现实
“网战”折射出的是学校教育的危机,繁重的学业、不公平待遇、个人价值被否定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愤懑。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师行为确实心存不满,而且这种不满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况的话,网络发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学校、教师而言,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学生心中的积郁有一个安全、稳妥的渠道得以释放,更有利于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对于学校、教师而言,至少能洞悉出自身教育教学存在的明显不足,迫使其“日三省吾身”。
关贴吧、抓“凶手”只会加深学生的抵触情绪,将“战火”延至现实,实在不是一个良策。面对学生的攻击,做老师的不妨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学生的各个环节中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而不能片面地认定是学生品质不好。老师要多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引导,化解矛盾。
小编:化“沟”为“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世界。在现实中,学生的压抑与怨气无法释放,而虚拟空间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正为他们宣泄不满提供了最为安全的途径。
作为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尊师重道。对于学生的评价,老师也不应一味排斥,有些评价也许不合实际、也许偏激,更可能出于恶作剧,但如加以正确引导,就是一件好事。对于学生的恶评,教师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就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对于确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不妨多找找自身原因,有则改之,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都大有好处。与其苦于如何遏制网络攻击,不如变“代沟”为“桥梁”,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成为师生交流的第二平台。
链接
“评师网”让教育更透明化
前段时间,网络上冒出一个专门点评老师的“评师网”,受到众多学生热捧。只要简单注册,就可以匿名公开发表对老师的评价,有不少人担心这样的平台是否会变成学生发泄个人不满的渠道,但学生对“评师网”上的口碑认可度却很高。“我们会自己做出判断,哪些评价是真实的,哪些是歪曲夸大的,相信大多数评价都是出自内心的,是公允的。”一名学生如是说。在学校,学生与老师之间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学生缺少更多的对老师信息了解的渠道,所以学生很珍惜这样的平台。不少教师觉得,“评师台”如果用得好,不仅可以推动师生沟通,促进教学相长,作为老师也可以看看自己在学生眼里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