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看“两会”
聚焦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小编看“两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罗罗 发布日期:2011-03-28 14:44:38

     近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相继召开,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关于教育的提案议案内容几乎涵盖了从学前教育至成人教育的所有阶段,而“公平”、“成才”等话题倍受关注。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入园难在哪
     背景:“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是今年幼儿园入学报名期间流传的顺口溜。据了解,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呼声。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入园难、入园贵”有政府责任不到位、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办学体制混乱等三大深层次原因,这些问题均需靠立法解决。全国政协委员、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建议,政府应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逐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减轻家庭负担,让更多的小孩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指出,学前教育目前是一个薄弱环节,不管从重要性、紧迫性还是资源匮乏性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必须把学前教育当做教改的突破口。
     小编看点: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各级政府把学前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列入民心工程。既要让孩子有园上,更要孩子上“好园”。
 

    

      关键词:教育特区——为教育改革做一次“试验”
      背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进一步贯彻落实,425项改革试点项目的提出和实施,2011年虽然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开局之年,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改“全面实施年”。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建议,推进教育改革可以点带全,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建立“教育特区”,赋予他们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让“教育特区”率先实现区域突破,进而带动教育改革的全局推进。他提出可选择三类“特区”:一为省级行政区(含直辖市),二为较低层级(市州或县区)的地方政府辖区,三为省级政府统辖下的高校联盟(或大学园区)。
     小编看点: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效仿经济特区,设立“教育特区”,放权授权,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再放大,未尝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但如何突破区域限制,让改革“适用”全国,关键还在于选好“典型”,用好“典型”。
    

     关键词:小升初——择校热为哪般
     背景:开通招生电话、接受咨询、预约登记、开始报名……这些往年一般要4月中旬以后才开始的“小升初”活儿,很多学校今年却提前到了3月上中旬开始,比往年要早1个月。今年的“小升初”生源大战,比往年来得更早更激烈。
     两会声音:大多委员表示,小升初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是普惠制、带有强制性的,并非选拔制的教育,恢复考试并不现实,抑制“择校热”只能靠监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择校热”实质是“择师热”,小升初的择校压力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好学校太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择校热”解决之道在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把差学校变好,缩小校际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小编看点:小升初最累的其实是孩子,“暗考”较劲比明考选拔更为猛烈。“择校热”的升温折射出的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除加大教育投入,平衡教育差距外,家长也要端正心态,看淡“名校”,毕竟学习最终还是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莫让择校毁了孩子的童年。
    

     关键词:“减负”——首进政府工作报告
     背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减负”首次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认为,中小学减负教育实施的失效,关键在于对基础教育的定位没有定准,教育标准不降低,中小学减负只能是个美好的理想。全国政协委员张树华形容中国孩子是被圈养的小羊羔,建议在中小学各个阶段大幅减少课程数量和难度,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进行锻炼、实践。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也认为,中小学教材偏难,超出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减负要见成效,就要遵循规律办教育,必须回到教材的设计理念上。
     小编看点:“减负”似乎已成为教育的“永恒”话题,中小学生减负教育实施以来,效果一直不理想。究其根源,除了制度问题,教育理念的转变尤为重要。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需要我们深思并付诸实践的。


    

     关键词:高考改革——自主招生是否有违公平
     背景:日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两大同盟“北约”“华约”相继举行了自主招生考试,吸引了全国大约20万学子报考,堪称“史上最激烈”的生源抢夺战,也因之激起了加重学生负担等种种争议。“掐尖”还是“拔苗”,更多矛头指向了教育的公平性问题。
     两会声音:不少代表委员对自主招生表示肯定,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改变了过去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唯一招生模式,让考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对于高校来说,自主招生扩大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进步。然而对公平性的质疑声音也不在少数,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就质疑高校自主招生已然变成了“小高考”,建议取消自主招生。他指出,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其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在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社会成本和教育的不均衡。
     小编看点:任何公平都是相对的,任何探索都有一个过程。自主招生要做到完全公平很难,比如农村和城市的条件不一样,经济上不平等,这对农村地区的孩子参加联考会有一定影响。但我们不能因为简单地坚持公平,就把改革和探索否定掉。毕竟,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
    

 

     关键词:国学教育——想说“学”你不容易
     背景: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三字经》,引起一片争议。与此同时,南方部分学校却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弟子规》。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国学教育,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应将国学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也建议,应该将国学教育纳入校园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而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则认为,目前国学教育“虚火过旺”,坚决反对让孩子读经诵经,不能不加选择地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教育孩子。
     小编看点:“国学热”的焦点早已不是该不该进校园,而是怎样进校园的问题了。国学博大精深,国学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进行简单式灌输或快餐化学习,而应“去粗取精”。国学教育也不应仅限于孔孟儒家学说,文学层面的诗词歌赋、历史典故最好都有所涉猎。
    

     关键词:教育“欠账”——不只是GDP
     背景:关于提高教育经费在全国GDP中比例的政策由来已久。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曾明确提出,要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直到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没达到这个目标。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一定把这个“账”还清。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表示,“教育投入占GDP的4%”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衡量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尽管前些年一直都没有完成,但作为一个目标仍然要继续提出来。而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最大的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对“教育先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在财政预算上把教育投入放在第一位。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靠财政完全解决教育经费,目前还有很大的困难。他建议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编看点:还清教育“欠账”、把蛋糕做大不容易,如何切分蛋糕更不容易。财政投入跟上了,还要懂得怎样“花钱”。只有把钱花到教育最应该、最急需、最关键的地方,这个“账”还得才有意义。其实教育“欠账”何止是GDP上的一堆数字,入园难、择校热、减负、“钱学森之问”……这些“账”尽快解决,才能让教育轻装上阵。
    

     关键词:教育公平——让流动儿童“上好学”
     背景: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多达2.4亿,他们的背后是多达1500万的随迁子女,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这些孩子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关乎社会长远发展。虽然国家对此已经确立了相关的政策,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流转以及农民工子女户籍限制等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
     两会声音: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玉芬代表建议:在数量上,应严格要求公办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敞开校门;在经费上,建立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共教育经费流转制度,当他们的子女离开流出地时,其相应的教育经费可参照社保资金的方式流转,为其在流入地就读提供保障。可以试点开放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和以后的升学制度,建立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小编看点:教育公平首先要做到的是“全民性”,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留守儿童也能接受平等的教育。
      此外,诸如教师待遇、校车安全等民生问题也愈来愈受关注。“两会”的闭幕不是终点,新的五年征程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焦点应从描绘蓝图转向行动实践。如何落实好教育决策,让“两会”开到“实处”,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