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   扎实推进   服务教育
教育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促进江苏教育信息化工作新的腾飞
来源: 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江苏省电化 作者:尤学贵 发布日期:2011-03-28 14:51:53

      作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协调和业务指导部门,江苏省教育管理中心、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在省教育厅的大力领导下,与相关处室密切配合,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队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机构和广大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全省100%的高等院校、92.5%的普通高中、77.9%的初中、61.8%的小学建成了校园网,100%的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苏南地区已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苏州有100%公办幼儿园实现了“园园通”,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接入单位和信息流量一直领先全国,全省13个地级市全部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教育城域网。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已初步形成能够体现江苏教育特色和水平的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领域。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高等教育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资源及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硕果累累。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通过骨干培训和分级培训相结合、现场集中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全面普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层提高的高校计算机教育和专业研究,我省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各类全国性的信息技术大赛中,我省教师都获得了优异成绩。
     教育信息化应用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各地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也亮点频出。扬州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南京的“一点两翼”教育城域网发展思路、无锡的远程教育终身学习平台、苏州的教育博客社群和教育E卡通、常州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无锡的感知教育,都在不同层面反应了我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较深程度和较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发展为我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颁布与实施的关键一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及《江苏教育规划纲要》都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江苏教育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设施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的目标要求。根据相关要求,我们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初拟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在进一步调研和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对全省发布。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目的,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出发,坚持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优质发展,高标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水平适度超前、内涵和谐发展、体制富有活力、与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主要任务包括: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全省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及应用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重点工程包括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金教工程”、教学教研网络应用建设、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学习型社区示范工程等等。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江苏省教育厅“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己纳入江苏省政府“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为十五项工程之一。其目标就是通过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达到各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级层次协调联合行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从内涵来看,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计算机网络建设、应用系统与资源建设、应用能力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等子系统的建设,即通常所说的“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建网”即将各市、县(市、区)已建成的教育城域网优化后通过江苏教育科研与计算机网连通起来,建成覆盖省、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对独立、便于管理的传输网络,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之间的高速联通,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机构和广大学校提供高速、稳定、开放、动态、安全的网络传输环境。“建库”即建立一个学科齐全、内容丰富、便教利学、质量一流的省级教育资源库以及有利于促进我省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信息库和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一个能够体现江苏教育特色的目录集中管理、资源分布存储、应用分级管理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及信息管理平台。“建队伍”即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可更新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政务、校务、教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持续的信息化智力支持和实践经验。“建机制”即建立一个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规范机制和网络运营机制。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多方参与,在强化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目前,体系建设相关文件已经向全省下发,试点工作已经完成。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是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抓手。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网、三库、五平台、一中心、多服务”。“一网”即提升建设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在原有的主要服务于高校的“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及“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包含在内,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专网,实现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机构和学校四级网络高速联通。“三库”是指全省教育基础数据库(支撑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所必需的公共性基础数据)、教育管理信息库(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和教育教学资源库(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课件、题库、多媒体教材等教育资源数据)。“五平台”是指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社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一中心”是指教育物联网应用推广中心。“多服务”是指服务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对象,服务于国家、省、市、县、校五个层次。具体内容及服务包括服务于教育行政和业务机构的金教工程,服务于学校管理的金教工程、数字化校园、校际交流,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教案、教法交流、苏派教学论坛、网上自主学习、培训,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服务于家庭教育的教育常识、生活常识、家校互动,以及包括新技术、新产品介绍、故障维护等诸多内容的技术保障服务。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是一个集内容、终端、传输、运营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沟通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整体功能达到1+1+1+1>4的效果。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三横三纵的技术架构,在运营上将强化公益、坚持共性,彰显个性,共建共享,市场机制。目前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层面的设计已经完成并正式上线,分平台设计及试点工作已告一段落,相关工作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1年,我们将重点实施“四个一”工作计划:
     1.明确工作目标,构建一个体系,启动“金教工程”。认真落实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各项建设工作,做好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和用户监管工作,推动各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改造升级,省辖市教育城域网年内全部接入省教育专网。加强教育物联网应用推广工作,成立江苏省教育物联网应用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育物联网应用推广中心纳入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盘规划建设。正式启动“金教工程”,有计划地实施电子巡查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2.狠抓重点工作,完善一个平台,打造苏派教学资源。进一步做好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全省13个省辖市全部建成分中心并接入省平台。加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做好援疆双语教学资源、小学科学资源、职业教育资源等优质资源的建设工作,打造一批具有江苏特色、能够体现江苏水平的苏派教学资源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