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美”! 谁动了孩子的“幸福”?
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想得美”! 谁动了孩子的“幸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4-07 09:47:02

     “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近日,一份由小学四年级学生自拟、以玩为主的“想得美”课程表在网络上一经贴出,便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想得美”课程表一度冲入网络热搜词条前10位。
     在这张课程表中,每天安排有七节课,连双休日都排满了,其中“玩”的内容成了主打:周一是“玩游戏”,周二是“痛快地玩”,周三是“再玩”“继续玩”两节玩课,而周四、周五玩的课程更多,周六、周日除了玩外,还有“睡到自然醒”各一节课。
     面对这令人啼笑皆非的课程表,小编不由得联想到之前走红网络的《妈妈,我压力好大》《我真苦!》等小学生“维权诗”,其无不令人感慨:如今的孩子实在不易,自由、快乐无存。孩子们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诉说着童年的痛苦与无奈,宣泄着心底的渴望与反叛。小编不禁要问:随处可寻的玩乐何以如此难得?孩子们的 “幸福”哪里去了?
     综观教育现状:一方面,无数孩子在为自由“呐喊”;另一方面,“虎妈”式教育雷厉风行。一方面,教育一再强调重素质;另一方面,“减负”指令却连年“跳票”。调查显示:中国儿童从六岁开始就要承担严重的学习压力;三分之一的受访儿童显示出典型的压力体征,包括头疼和胃痛;过半小学生表示没有快乐童年。有4成多网友认为中小学生已经成为中国最累的人群,中国孩子的幸福指数堪比世界最低。
     到底是谁“偷”了的孩子的快乐童年?“玩”真的就只能是“想得美”吗?
     “想得美”是教育的失责?
     正方:“想得美”是对教育的直面控诉
     如果说《我真苦!》是一个黑色幽默,《妈妈,我压力好大》是一个“维权”的警示,那么今天的“想得美”课表则是一封向当今应试教育的宣战书,它是向当今“减负”教育——“越减越负”现象的强烈控诉,像一把匕首刺中教育体制的要害。“想得美”课程表充分反映了小孩的天性和教育的冲突,课业负担过重让他们的童年很辛苦,让孩子们快乐不再。它揭示了一个很现实的教育命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把读书当作是比玩更有趣的事?
     近几年,国家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为学生减压减负。但是咎于分数至上的应试制度,素质教育即便搞得再轰轰烈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迫于升学压力,学校不得不使出全身解数,硬是要把学生按同一套模式练就成“高分学生”,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
     “想得美”课程表不得不引发人们对教育的检视。玩是儿童的天性,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成功的儿童教育应当是顺应天性、启迪潜能的教育,玩中学、学中玩的寓教于乐有望培育出天才;一味加压紧逼的弃“玩”教育,则很可能扼杀创造,并因导致孩子的逆反而造就出任性固执的真正“顽”童。
     反方:“想得美”与“中国式”教育无关
     既然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就不能把“想得美”课程表简单地看作是教育体制、学业压力大的产物。毕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相比过去,孩子们确实有了更多的自由,学业压力绝对没有大到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的程度。“想得美”课程表更多的则是孩子们天性的一次自我表露,更像是情绪调侃的一种方法。相信放之国外,如此“想得美”课程表也会引起大多孩子的兴趣。
     “小升初”取消考试制度对于孩子来说,压力相对减小了,理应值得高兴。但两会期间,却有学生申请恢复考试,原因何在?取消考试这一测试标准,选拔机制虽然更多元化,但考量范围也更广了,学生更盲目。因此,我们所要审视的不单是教育体制,还包括这个教育体制下考试制度的导向性和积极意义。
     调查还发现,相较于学校的课程表,学生们更不喜欢家长们安排的课程。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不太多,而有些家长布置任务却“永无尽头”。 如此说来,“想得美”并不在于教育失责,而关乎家长的“成才心理”,对孩子的未来太过“负责”。
     观点:“想得美”是“过得苦”“学得累”
     客观地说,“想得美”课程表对当今教育现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对于减负,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做出过许多努力,比如规定学生的作业时间、规定书包的重量、规定睡眠时间、考试不允许打出具体分数只写等级、不允许进行排名等等。但每次规定都遇到了“软抵抗”,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整个社会都在上演着一场“鞭打快牛”的大戏。家长所意识到的未来激烈的竞争,学校为比拼升学率而展开角逐,都是促使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的推手,双方想方设法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一天到晚只关注成绩和排名。
     周末本来是休息放松的时间,孩子在“想得美”课程表上却赫然给自己的周六、周日各安排了一节“睡到自然醒”。不难发现,在周末孩子也从没过好一个安逸的假日。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多才多艺,突破“小升初”的重重关卡,逼着孩子“培优”,“兴趣班”“辅导班”“冲刺班”“竞赛培训班”等等占尽了孩子的休息时间。
据说,我国小学生的学业难度比美国中学生的还高,但遗憾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排名垫底,动手能力更是差得惊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培养一个健全完善的人?还是制造一个标准的“教育产品”?

      “想得美”能否照进现实?
     正方:想得美!该玩就得玩
     游戏,或者说玩,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孩子学习和接触社会的最有效的手段,他们在游戏中接触人生、感悟亲情、认知世界。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的意义,不仅是身体上的价值,更多的是智慧上的价值。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得知识,培养注意力,锻炼想象力,发展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学会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同时,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规则,学习公正、诚实、信用、自律和输赢之间应有的风度。总之,玩对于孩子的人际、道德、自控、性格等情感发育以及智力、生理发育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份课程表中除了玩,机器人制作、电脑课、看课外书、球类训练、练琴等课程也占了一定比例。这也说明孩子并非不爱学习,只是不愿受限于家长、老师的管制,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研究也表明,那种单纯的学习知识、技能的行为,只是一种机械的“滋补”方式,孩子对其“吸收”能力远比通过“玩中学”来得低。我们的教育为何不能“成人之美”呢?!
     反方:想得美!岂能任其为之
     纵然“想得美”课程表是小学生对学业负担的不满,但不表示这种不满就是正确、合理的,就应当得到满足。小学生对学业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但成年人必须清醒,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小学生也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业负担合情合理,也合乎教育规律。从这个角度说,不能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其童年生活就应当以兴趣课程和玩耍为主,这显然很荒唐。
     孩子们由于年龄等因素,自制力较差,天性贪玩,作为教育机构为其安排学习进度有其必要性。即便课程设置网开一面,满足孩子“想得美”,他们未必能玩得巧,玩得活。因为统观此“课表”,孩子们“玩”即电脑,“乐”必游戏、动画,孩子在玩上“套路”单一,仅是为玩而玩。一旦让孩子玩所欲玩,他们反倒会为玩所困,虚度光阴,并不见得有任何可取之处。
     观点:“想得美”要“做得好”“玩得对”
     “想得美”课程表,虽然反映出当今教育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并不代表其安排就合情合理。小学生限于年龄和认识水平,对学业和玩耍的重要性还辨不清,缺乏对是非的判断和自制自控能力,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一方面,孩子有爱玩的天性,学校和家庭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玩耍时间,不能彻底剥夺孩子的童年乐趣;另一方面,松绑玩心决不意味着放纵“贪玩”,要把学校、学生两种课程表结合起来,吸取双方的“合理内核”,实现“共赢”。通过游戏、活动等各种教育途径,辅助到课堂教育教学,促进孩子们的行为养成、人格形成,全面增进他们身心的正常发展,真正让他们“游于艺、成于乐”。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同时,家长们也要以更加开明的心态对待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多一些自由,少一些强制。孩子能够劳逸结合,保持学习的兴趣,比整天埋在课本和作业堆里打疲劳战,要更有效。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的天性磨灭掉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但我们如果让孩子们把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很可能只是一片空白。让孩子们的童心最大限度地保持下来,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和今后的人生规划,都是有利的。如果不能反思和看到这一点,过度注重目标和效果的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会与我们希望的“南辕北辙”。
     ◆深度追问◆
     “小升初”,别输在起跑线上!
     小升初,一年早过一年地占班抢名额,一摞厚过一摞地拿奖杯证书,明争、暗考齐上阵,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孩子很疲惫,家长很揪心。两会期间,就有六年级小学生给两会提议,强烈呼吁恢复小升初统考!
这场本为减轻学生考试压力的制度改革,却莫名让孩子背上了更为沉重的包袱。“起跑线”意义究竟何在?抢得先机是否就能先到终点?如此改革,着实让人欢喜让人忧!
     “减负令”,明年依旧?
     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减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减负”于2000年首次提出,至今已喊了整十年。中小学生减负教育实施以来,效果一直不理想。明年,这个话题是否还会再次被重申?“减负”之路还要走多远?教育真的“素质”了吗?
     “钱学森之问”
      上个世纪的前数十年,中国学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颇有些“百家争鸣”的盛况。而近几十年,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优质教育环境下却没再诞生一个“钱学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