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德”之人
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2期 总第4225期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2期  下一期
做有“德”之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5-26 14:49:53

     编者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是人民群众度量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尺。”如何解决当前学校师德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以何种方式去应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又该具备哪些师德素养呢?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强师德,铸师魂,促发展”的行思之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访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校长沈坚     本报记者:耿宇辰   徐罗罗
     让师德建设具体可感
     记者:今年4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又一次将师德建设提到了关系学校管理乃至教育发展的第一要位。请问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是如何看待师德建设问题的?
     沈坚: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应该是教师管理。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这支队伍的关键之一是理念,之二是师德。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第一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的对象是“人”,你做的是“育人”的工作,那你就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但要真正让每个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位,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师还停留在“教者”的角色,没有真正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育者”,这就不可能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看待。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就一定会表现为师德素养方面的某种缺损。第二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问题。课程标准遵循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和质量要求,它在本质内涵上是指向于人、指向于学生的发展的。但是,我们的一些老师常常会忽略这个“标准”,他们更为关注的,可能只是手中那本直观的教材,把自己的职责仅限于教完一本书。这样,就没有具备一个好教师必需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行为是不是以人为本,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不是以课程标准为衡量标准,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如果能做到心中有先进理念,工作处处落实标准,那么,这样的老师就一定会是好老师。以人为本的老师是不会去做缺德的事情的。我们说,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意义应该具体体现在教师行为的方方面面,而最为重要的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心中有个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者能够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所欲为;拥有标准者能够做到方向正确、以终为始、自我检验、高度负责。

     对教师要求具体可行
     记者:谈起师德,我们大都会列出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甘于奉献这些泛泛之词,很难让人把握,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可循。我想知道您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的,他应具备哪些师德素养?
     沈坚:确实,你光跟老师讲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老师也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做到怎样才算到位。我认为好教师除了要具备这些基本的师德素养,还要做到四点。
     第一,要学会阅读孩子。我的基本观念是“学会读懂你的孩子”。首先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你的学生”,这不只是一个词眼上的简单变动,而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把学生当学生,他之于你就只有几年,你则只需教育他几年;如果把他看作是你的孩子,他之于你就是一生,而你就要对他的一生负责,责任感就完全不一样了。其次,要学会“读懂”他们。很多老师习惯读的是教材和学生的作业等关乎教学的事,却忽略了去阅读孩子的习惯、性格、情感和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世界,我们要学会用眼、用心、用神去观察孩子、阅读孩子,因观察而了解,因了解而理解并赏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孩子提供一片适合他生长的土壤。
     第二,要学会激励孩子。我们要做到,倡导什么,就激励什么。这里所说的激励不是形式上的激励,而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实质性激励。有效激励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成功激励,营造精神成长的优良环境。有效的激励应该是适时、适地、适宜的,也应该是真诚、真心、真实的。激励能让学生获取自我价值,他们就会更有斗志,更加努力。
     第三,要学会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和反思,看一下我们的常规工作是否到位?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有效?我们的孩子们是否天天进步?优秀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注重观察、学会反思,时时优化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心人”。
     第四,要学会构建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文化能够浸润心灵,好像润物无声,其实我们一定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我去新加坡考察学习,就感受到那里的学校充盈着一种尊重、信任、诚恳、礼貌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作为教师,要主动和孩子们一道,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学校的存在,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应该做到校园有文化、年级有文化、班班有文化、人人有文化。文化能帮助师生们建立无比强大的气场,教育意义会自然显现。
     从实践角度讲,师德的意义范畴十分宽广。我们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但我们的师德建设工作却不是那么概括和抽象,她应该是具体的工作、生动的操作。
    

     将师德内化具体行动
     记者:将师德的内涵具体到教育工作中,就是切实的做法。那请您谈一谈星海中学是如何落实师德建设工作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能给我们介绍下吗?
     沈坚:谈不上什么经验了,只是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提炼出“重团队、重实绩、重能力、重特色”的队伍发展思想,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用品牌的意识激励教师、用育人的机制培养教师、用活动的平台造就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落到实处,培养出一批受学生爱戴的会研究、能创新的有“德”教师。
     首先,作为领路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在我们学校,教师应该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导师。那么,你就必须先做一个有“德”之人。这是教师的公众形象,是教师职业定位的必然要求。
     第二,从教育教学的要求来说,教师要落实以人为本,就必须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要处处为学生考虑,做教育该做的事。教师应该形成一种习惯,在说话、做事之前,先考虑言行方式对于学生是否具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明,那这样的事情宁可不做。比如课堂教学,老师在课堂上的气质、风度、谈吐该如何给学生提供表率,如何做到贴近学生;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上课开小差的时候,该怎样去启发他、点化他;当学生考试不好、遭遇挫折的时候,该如何去与他沟通……师德应该是落实在这些具体的行为细节当中。
     第三,必要的宣传教育也是少不得的。如组织师德宣誓,人人签署师德承诺书,举办师德讲座、师德演讲会、报告会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给老师三个定位,这也是我们评价老师的三项指标。第一,作为“教者”的教师。教师当然要学会教,不是为教而教,而要为学而教;第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育人。要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必须做好教育者;第三,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教师要不断反思,自主发展。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评价去引领老师,让老师明白: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旦老师们真正理解并铭记于心了,那你再去抓师德建设,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用文化理念具体引领
     记者:都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您这样一位有思想、有谋略的校长,难怪星海中学会取得如此飞快的发展。在您的引领下,老师们想不提升自己都难。您还有哪些“法宝”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沈坚:过奖了。我认为灵魂是大家的,校长不过是凝聚灵魂的核心人物而已,单凭校长一人肯定办不好学。要促进形成办学灵魂,就必须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来融通理念、提升团队。
     在我们这里,学校管理一般不借助于机械、严格的制度,比如一定要几点上班、必须得几时下班,但老师们都很尽职,团队战斗力很强,教育质量很高。究其原因,是我们有核心的团队理念,有共融的学校文化。由外而内去改变叫制度,用制度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但很容易使人产生抗拒心理。那我们换一种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去改变一个人,是不是更容易些呢?一味地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怎么样,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但在一个团队中,大家形成某一价值认同感,即便是被动地接受,但经过环境的浸染,也会很快内化为一种主动寻求。
     我一直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是至高无上的,学校的管理、师德的建设都应从文化层面做起,让学校变成文化的所在,大家一起来研究,我们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做的事有什么意义?通过文化建设,让教师真正认识自己,由内而外地来造就自我。先是团队建设,然后再是个体优化。
     记者:我一直觉得星海中学跟其他学校相比,虽然办学的时间很短,没有“长度”,但是有深度,这是否跟一个领导的理念、言行,包括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沈坚:肯定是有的,校长是总指挥嘛!所以责任重大。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很简单,就是动脑筋、敢超越、能创新。我们把“人人成功、人人成星”作为教育理念,把“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作为教育理念,把“重思考的学校、能创新的教师、会学习的学生”作为办学愿景,把“关注主体、科学创新”作为价值观,全部办学行为均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将“问题”作为核心词语,将“让问题成为契机”作为基本行为方式,全面而深入地打造研究型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团队。我认为,在一个团队里面,人和人之间如果是敌对的,那么1+1=1/2,甚至小于1/2;如果人和人之间是妥协的,那么1+1=1■;如果人和人之间是合作的,那么1+1=2;如果人和人之间是创造性合作的,那么1+1>2。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创造性合作的团队。我们让教研、科研、教师培训三位一体,鼓励教师主动发现、研究并解决问题。只要坐下来研究,就会不断发现不足,就会形成反思,就会促进自身成长,就会促进师德提升。
     建设团队的出发点是团队思想,是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团队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又从行为着手。比如我们最近在抓广播操,我就问,为什么要做广播操?做广播操是不是一门课程?它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大家是懒懒散散地跑到操场上,跟着音乐胡乱地挥挥手,再懒懒散散地回去,那广播体操做得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我们提出三个字的要求,即一定要体现出每个班级的“精、气、神”,把广播操变成一门德育课程,不是更有价值吗?经常这样反思并改进,老师们就会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他们在做任何事之前也会先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就把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挖掘出来了。
     我想,教育是庄严而崇高的事业,所以,我们必须很庄严地去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让我们的教育能处处体现责任感、历史感和崇高感。
 

     沈   坚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星海实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届全国优秀校长、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第七届名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0年,沈坚因“用爱心、创新和责任,努力实践着‘发现与创造’的教育艺术,创造出了让人民满意、叹服的苏州教育的‘星海现象’”,当选“苏州教育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在沈坚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100多项荣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