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类结构”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
灵动的教育智慧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2期 总第4348期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2期  下一期
用“两类结构”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11-29 10:00:33

     本报记者李娜

     
     在中国的“教授之乡”江苏宜兴,有这样一所学校,建校短短十一年,却几乎包揽了近年来宜兴市所有的清华、北大生源;在这所学校,有这样一位校长,多年来他带领全校师生致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探索出了“两类结构”教学法,使得整个学校的课堂呈现出了别样的风貌。他就是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王俊。现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全国尝试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和谐教学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严华银曾在《王俊——“教学领导”的初中校长楷模》一文中这样评价他:“他是我近年来接触过的最有内涵、最懂教学的初中校长了。”严主任在此文中指出,能够领导教学的校长应该是这样子的:他是学科教学的能手;他是教学管理的行家;他是教学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专家。而王俊校长正具备了这些特点。除此之外,王俊校长“基于实践的反思能力”、“学、思并举的习惯”、“经营和突破的智慧”、“善于借助外力的管理智慧”,也正是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领导者的特质。 
     在本次全国智慧型校长经验交流会上,王俊校长就他的“两类结构”侃侃而谈。他的热情洋溢,他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真知灼见,他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执着探索,让与会专家、校长们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也引发了众多学校管理者的深深思考。
     一、 “两类结构”植根于自身丰富的教学、管理实践和反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俊还只是镇上的一名中学地理老师,那时,他就开始尝试运用前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地理成绩一直在宜兴市名列前茅,甚至一度超过了宜兴中学(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国家示范高中)。
     九十年代前期,他又做了一个课题《“纲要信号”教学法在地理学科里的运用》。南师大地理科学院的沙润院长、“综合程序教学法”的创始人周靖馨教授和潘凤英教授,在这个课题的鉴定报告中写到,这种教学法,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其他学科有迁移的价值。
     然而这距离明确提出“两类结构”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2000年,王俊开始担任宜兴实验中学的校长。作为一名有胆识、有魄力的学校领导者,他带领着领导班子致力于探索出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当时,他们联系学校的实际,选择了学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然而,在整体推进以“尝试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他又感觉到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还是比较欠缺的,值得商榷。
     此时,他遇到了“和谐教学”的创始人王敏勤,通过分析王敏勤的教育思想,他发现,“和谐教学”体系是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和前苏联沙塔诺夫的“纲要信号”进行整合后所形成的。王敏勤对“纲要信号”研究得比较深,这正好弥补了王俊除地理学科之外的“纲要信号”的研究空白。通过邱学华的引介,王俊请到王敏勤来校做“纲要信号”的指导,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说,此时宜兴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渗透了“尝试教学”和“纲要信号”的思想,但还没有概念化、结构化。
     2005年,《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山东兖州市孔子学府副校长刘士秋的课堂教学改革,在王敏勤教授的指导下,刘士秋提出了“整体建构,拓展提高”的和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借助“知识树”等纲要信号形式实现的。他有一个观点: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的“教”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找到知识内在的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而这,正是王俊在“两类结构”探索之路上的一个关键点。与刘士秋校长多次沟通交流之后,他深受启发。结合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要教给学生结构性的知识”,他将二者结合,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知识内容结构化”的教学思想。
     后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王俊发现,学生仅仅掌握“知识内容结构”还不行,还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比如汽车为什么能够行驶?汽车能够行驶,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要让汽车能够行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有许多零件及零件的组合。零件和零件的组合就相当于“知识内容结构”,但仅有零件和零件的组合,汽车还不能行驶,还需要掌握操作汽车的方法,也就是“方法程序结构”。只有这“两类结构”相互结合,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才能升化为智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终于,在2007年,王俊明确提出了“两类结构”的教学思想。
     二、 “两类结构”的内涵解读
     作为一位对课堂有着二十多年研究的教育专家,王俊校长深刻地明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有效性就是教学的生命。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深化学校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他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到何种程度?”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而“两类结构”正是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推进课堂改革的有效手段。
     所谓“两类结构”,指的是“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结构”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就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所以,“结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转变学习方式、提升课堂品位的重要途径。
     “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知识内容结构形成的基础是对琐碎的、零散的、表象的知识进行整合,强化基本概念,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知识内容结构的特征是知识的整体性。掌握知识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运用概括化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方法程序结构”是结构化了的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我们平时所说的“技能”,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就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其本质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也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课堂上能关注这样的“方法程序”,并能力图将“方法程序”概括化、结构化,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程序,就能有效地解决一类问题。但这对教师、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因为有些“方法程序”教师也未必能说得清、理得顺,更别说教授给学生了,但这正是我们感到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索、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下面这幅纲要信号来解释“两类结构”的内涵。
     广义的知识分成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中的符号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要利用复述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使其持久化记忆。对于概念性知识和整体性知识要努力达到概括化水平和结构化水平,这就是“知识内容结构”。程序性知识是指的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办事即解决问题,解决学科中的问题必须渗透着学科思想方法,利用概念命题去解决问题时,必须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然后利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这一过程要努力达到自动化水平。对于解决某些专门领域的问题,例如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理科中的许多综合题的解答,需要研究专门的解题策略,并将其概括化和结构化,这就是所谓的“方法程序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时,这时的知识就容易转化为能力,这时的知识就容易升华为智慧。
     三、 “两类结构”的教学模式
     总的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类结构”分为“三环二线一核心”。
     (如图)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线(暗线)。
     “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法则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以上三个环节中,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是“明线”,而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是“暗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变得“会学”和“乐学”。
     老师们评价说,掌握了“两类结构”,考试想不拿高分都难。而事实也正如此,这里的初中生们就连做起高考题来都毫不费力。
     然而,随着课堂目标的明确、高效课堂的建立,“两类结构”这剂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方,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俊校长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基本道德品质的提升是核心,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抓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绝对不是适合一切的“万金油”。由此,近两年,他们加大投入,先后给每位教师发了十多本理论书籍,《尝试教学论》《学与教的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上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逐步转变观念,转变课堂教学行为。
     通过几年的实施,老师们的课堂观念渐渐转变,逐步认可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方法意识和课堂教学都获得了明显的改观。
     至此,“两类结构”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幸福指数,也收获了教学上的累累硕果,更为学校树立了鲜明的教学特色,赢得了崇高的美誉。


     在本次交流会上,王俊校长对多科知识在“两类结构”上的应用做了详细的例析。他的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精辟的讲解和深入的分析,让人不得不感叹、不钦佩,王校长真可谓是一位“通才”校长!赞叹的同时,我们从中也可窥得,他为“两类结构”探究倾注的一腔热血,对管理与教育探索的满心热爱。
     然而,与会的听众却也都是有着多年教学和管理经验的行家里手,他们的思维可没有那么容易被“忽悠”,他们的好疑善问也不允许王俊校长仅仅一个阐述性的报告就能“过关”。交流时间一到,扬中市外国语中学的副校长黄勇就首先“发难”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我在课改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探索。我认为,‘两类结构’在理科教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应用到文科教学上,比如语文学科,我们都知道语文是讲究意境的,这是否会让人怀疑有纯粹为了应试而应试,失去了课堂魅力的嫌疑呢?”
     这个犀利的问题道出了大多数与会者的疑惑。
     “我们当时在做的时候,也体会到有些科目难度较大,尤其是文科感觉到比较生硬。在领导层也产生过一些质疑的声音。然而,我觉得把文科理科化,把该说明白的问题说明白,这种工具性的问题是应该探讨的。我们读一篇非常美的文章,这个美要如何让读者感受到呢?这好比我们现在都站在房间外,房间内是琳琅满目的世界,我们要进入,就必须需要一把钥匙。我们的学生现在缺少读文章的方法,他要走到文章里面,走进去,才会感受到文本的美。“两类结构”刚开始用时,可能工具性的感觉会很重,但是到了后来这种工具性自然就消失了。等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分析内容、主旨、写法的时候,这种工具性就会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痕迹就会很淡化。在我们学校,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已经不再画这种‘知识树’了,而这种‘知识树’的结构,现在更主要是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然生成,变成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王俊校长这段朴实、诚恳的话语既巧妙地回答了这个犀利的问题,又消除了在座校长们心中的疑问,表现了他对坚持“两类结构”课程改革之路的信心,也呼应了他在报告结束时的所言:我们的追求是,努力寻求一种方法,使我们的老师少教而学生能多学,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我们的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使我们的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