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如东县曹埠镇惕安初中芳堤文学社如东县曹埠镇惕安初中何海彦

如东县曹埠镇惕安初中只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在校师生总数不足五百人,但该校少年心事文学社(芳堤文学社前身)却以显著的成绩一直成为学校的骄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该社虽然历史短暂,成立不足八年,但该社一经建立,就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以突出的成绩迅速成为文学社团中的后起之秀,建社第二年(2005年3月)该社便被全国中小学文学社研究中心吸收为团体会员。八年来,该社社员先后在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有数十人先后在“新课堂”“叶圣陶”等全国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文学社一经诞生就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芳堤,了解芳堤吧!
一、一个热爱文学的老师,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年
何海彦,芳堤文学社的创始人,惕安初中芳堤文学社首席指导老师。1995年,何海彦自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如东县孙窑初中任教语文。
在学生时代,何老师便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年。虽然出身农家,但他热爱读书,热爱文学。他常常沉醉于文学名著中不能自拔,他常常奋笔疾书,希望写出永载史册的文学华章,他也许多次向报刊寄去自己的稿件,梦想自己用钢笔写出的文字能够成为报纸杂志上的铅字!然而,一直到工作,何老师的这个梦想也没有完全实现。何老师知道,像他这样怀揣着文学梦想的少年又何止自己一个。他更知道,在文学的道路上,他们这些怀揣梦想的少年是多么需要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啊!
1998年,何老师向学校领导提出创建文学社的想法。领导立即拍板,并命何老师着手考虑创建事宜。因为正值秋季,校园里红叶似火,何老师便为文学社命名为“红枫”。可是,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学校调整了分工,让高小祥老师接手了文学社的全部工作。尽管如此,何老师心里仍然暗暗高兴,因为“红枫”成立了,因为《红枫》(社刊)正式出版了,因为孩子们终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学天空!然而,好景不长,“红枫”无声无息地解散了,《红枫》也无声无息地停刊了……
2001年,孙窑初中所在的孙窑乡与曹埠乡、饮泉乡合并为曹埠镇。三乡的初中虽然表现上没有任何变化,但原曹埠乡的惕安初中变为本部,孙窑初中却成为惕安初中的一个办学点了。随着生源的日益减少,若干年后孙窑初中将彻底消失。然而,孙窑乡可以消失,孙窑初中可以消失,但是,心中的梦想不能消失!
2003年上半年,何老师正是孙窑初中初三3、4班的语文老师。有一天,班上一个男孩拿着自己的作文来到了何老师的办公室。这个男孩叫顾向阳,成绩不好,家长和老师都认为他根本不可能考上高中,可他却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年。当时,他正与父母赌气:他想参加一个文学组织,可父母坚决不同意,不给他入会费用,于是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
顾向阳的作文有很多的问题,何老师耐心地一一指出。
令何老师吃惊的是,第二天他刚到办公室,顾向阳就把重写的作文交到了办公桌上!何老师认真看了作文,再次中肯地提出了修改意见。
第三天,顾向阳再次把重写的作文交到了办公桌上。老师们惊讶了,这个平时连作业都不愿好好做的学生,怎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只有何老师知道,这个少年的心中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就是再写三遍他也愿意!
一个月后,一个学生无意中读到了《校园文苑》上的一篇文章——《我和父亲》,作者正是顾向阳,指导老师正是何海彦。
在6月份的中考中,顾向阳同学也奇迹般地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老师和家长都不理解顾向阳为何会有这么大的进步,只有何老师理解: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顾向阳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何老师的心。帮助更多的文学少年,让更多的文学少年实现梦想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了!
二、一群热爱文学的老师,一群热爱文学的少年
2003年9月,孙窑初中迎来了新的一届学生,何老师成为这届新生1、2班的语文老师。学校停办“红枫”文学社,停办《红枫》社刊,何老师却为学生们创办了班刊,命名“少年心事”,取“少年心事当拿云”之意。虽然只有32开大小,虽然都是手工印刷,虽然都手工装订,但《少年心事》却成了孩子们的热爱。在《少年心事》的出版过程中,除了印刷之外,文字录入、修改、校对、版面设计、裁剪、装订全部由何老师一人完成。虽然牺牲了大量的课外时间,但看到捧着《少年心事》阅读的孩子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何老师笑了、满足了。
《少年心事》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夜空。同教初一的高小祥老师也送来了学生作文,当时任教初二的宋彬斌老师为《少年心事》出了初二版。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年,《少年心事》已经出到了第10期。
在《少年心事》第10期上,同学们看到了几个陌生的名字:陆天红、顾洁、何玉娟……他们是谁?他们竟是另外一所中学,即曹埠镇惕安初中(本部)的学生。
原来,何老师的新婚之妻娄益老师就在惕安中学任教,当她看到了《少年心事》之后,欣然加盟。于是,《少年心事》由创办之初的班刊发展为两个学校联办的校刊。
因为内容丰富了,《少年心事》也由32开扩展为16开,由十几页指扩展为三十几页。《少年心事》最初几期上的作品也陆续在《作文世界》《小天使报》《作文评点报》等报刊上出现……
为纪念《少年心事》出版一周年,何老师亲自为《少年心事》第11期写下题为《为你撑开一片梦想的天空—— 《少年心事》创刊1周年有感》的卷着语。在这篇文章中,何老师写道:
“因为,同学们有一个梦想,我们也有一个梦想,我们的梦想就是撑开一片晴朗的天空,让同学们舒展梦想的羽翼,自由翱翔……《少年心事》就是文学少年放飞梦想的一片自由天空。
不知不觉,《少年心事》已走过了一年的历程,先后出版了10期。从这里开始,杜筱佳起飞了,曹丹丹起飞了,陈丹婷起飞了,朱淋雨起飞了……他们飞向了《小天使报》,飞向了《作文评点报》,飞向了《作文世界》……他们与全国各地的文学少年一起在各大报刊上交流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劳动的成果。他们从这块小小的天空飞向了广阔无垠的文学世界!
来吧,到《少年心事》来吧,带着你的梦想,带着你的信念。这里是一片明净的天空,任凭你自由翱翔……”

三、两个校长,两个时代
2004年8月,何老师调入惕安初中任教。与何老师一同调进的是倪建华校长。何老师向倪校长提议建立校园文学社,倪校长立即表示支持。于是,“少年心事”文学社正式挂牌成立,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短短的几年里,文学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指导老师和社员。文学社的迅速崛起也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成绩的显著提高,2006年中考,学校语文取得了地区第一的好成绩。
2007年,倪校长调离惕安初中。之后,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也有不少的变动,创办初期做过重大贡献的宋彬斌老师已经离开教坛,高小祥老师长年卧病。后来加入的沈军老师改教历史,朱亚兵老师改教微机和政治,陈艳和陈亚清两位老师目前正卧病在家。娄益老师虽然仍教语文,但更重要的任务是每年都要兼任两个毕业班的历史。剩下的语文老师要承担大量的教育教学任务,少年心事文学社渐渐冷清,《少年心事》也几近停刊……
面对严峻的形势,文学社的创始人何老师无计可施,因为何老师除了每年都要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外,还要兼任多项工作,他已经因为操劳过度而一度入院。
2010年秋天,学校调来了新一任校长——徐建。由此,“少年心事”文学社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徐校长虽然是位体育老师,却对文学特别热爱和理解。通过几次接触,徐校长也了解了文学社的现状,了解了何老师的苦衷。两人几度长谈,决定携手努力,让文学社重生,让文学社重放光彩!
在学校的大门外,是一条蜿蜒的公路,这条公路就是有近千年历史远近闻名的“范公堤”,也称“范堤”。当年,范仲淹主持修筑范公堤的时候,也曾遇到重重困难,一度停工。如今,范公堤上新铺了一层柏油,沿堤花木成行,芳草如茵。走在范公堤上,看到古老的海堤变成一条崭新而美丽的大道,何老师不禁感慨万千:“红枫”终将飘零,“少年”终将老去,而“范堤”却千年不倒,重获新生。于是,“少年心事”文学社正式易名为“芳堤”文学社,“少年”获得了新生!
如今,学校不仅为“芳堤”文学社安排了固定的活动时间,还专门开辟了活动和阵列资料的场所,文学社的所有活动又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新气象。何老师和徐校长希望,“芳堤”文学社就像“范堤”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繁盛,谱写出一首首华美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