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农文化”特色筑“圩小”育人新路
实践地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3期 总第4356期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3期  下一期
显“农文化”特色筑“圩小”育人新路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作者:杨仁兆 季耕 周建芬 发布日期:2011-12-13 15:49:33

     圩塘中心小学创办于1913年,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北部,北临长江。原来这里是典型的江南农村,鱼米之乡。近年来,校园周边连绵的大棚种植区、各类生态园、万亩良田等遍布视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了解和体验农业科技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围绕“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农村实际,巧用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构建学校的“农”环境,打造“农文化”,通过切实有效的农文化教育,让圩小的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享受田园、生态、本土的劳作之趣,以此来培养孩子们亲农、爱农的情感,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凸显“农文化”特色,建设和谐人文环境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着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展示着师生的生活,散发着师生成长的气息,是“说”自己心里“话”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能使人获得一种积极、向上和健康的精神力量。
(一)整体规划——科学、人文,体现“农”的独特个性
     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农文化”教育为核心理念,首先做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充分考虑校园的景观性、标志性、人文性,体现学校独特个性和文化精神的校园环境,建设科学、人文、美观、和谐的圩塘中心小学。
     1.发动师生,征求方案。组织全校师生征集以“农”为主题的“校训”,进行“学校标志性形象”“校园一角”“楼名”“学校农文化劳动实践基地——天趣园”命名设计方案大赛,把参与权、建议权、规划权、建设权还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内化“农文化”的精神内涵。

     
     2.求助专家,提升品质。在征求师生建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办学特色及学校的地域文化,请相关领导、教育专家和专业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来帮助我们提炼办学理念以及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文化的内涵品质。
     (二)外部环境——合情、合理,达到“农”的和谐统一
     从校园美化且具有学校特色的角度,我们追求整体布局合理,周密考虑各类建筑设施的组合与配置、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配合、空间的疏密有致等。注重儿童立场,做到色彩与构图和谐统一,力图创造一种清新明快,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使师生一走进校园,心旷神怡之感便油然而生。
     1.建立实践基地,提供活动资源
     经过全校师生及有关上级领导的共同努力,我校先后建立了“天趣园”——种植实践基地、两个农文化展室,围绕农文化编撰了内容丰富的农文化校本教材,直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通过环境、教材、农耕实物等多种影响,感受到农文化的博大,切身体会到社会的变迁和飞速的发展。通过发掘农文化中的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使学生在农文化的学习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2.设计形象标志,彰显农文化特色
     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拟建立的能体现“农文化”精神内涵和学校办学理念的标志性校标,以农文化为主题的大楼名,同时悬挂张贴与农文化相关的“校训”“三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3.绿化美化校园,与农文化相结合
     进一步做好学校绿化、美化工作,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定期组织学生对全校花草树木进行修剪、养护、整理,加强盆花的培育,并做到将绿化与美化有机结合、绿化与教学有机结合、绿化与农文化有机结合。在“天趣园”给植物及农作物挂牌介绍相关知识,实行班级学生认养制度。在绿化区域内多几份温馨的提示语,让学生实践中了解农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高尚的心灵。
     4.设计校园文化连廊,让农文化润物无声
     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的连廊围绕农文化设计独具特色的、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连廊文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三)室内设置——精巧、精致,突现“农”的人文色彩
     营造室内文明的、艺术的、道德的、人文的氛围,给校园环境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会使学生在由感知到逐渐内化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心理得到发展,言行得到规范。
     1.挖掘农文化内涵,构建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各班根据农文化教育这个主题选择设计最适合、最有益师生自身成长发展的班级名称,把他们设计成色彩绚丽、形状各异的班徽,展示在教室。
     同时利用农文化教育中蕴含的独特的故事,建设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相应的品质。运用农业文化中的追求和希望,团结大家、激励大家、让团队时刻拥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各个班级从多方面入手,确定班级目标,形成班级口号,吟唱班歌,开展班队活动……努力培育班级精神文化。
     2.开辟墙壁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墙壁上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其层层有主题,围绕农文化主题布置农业发展史、农业谚语、书画作品、名言警句等,使其真正成为了孩子们一扇思想的窗口。
     3.设计产品文化,深化特色内涵。统一规范,设计制作富有学校农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宣传单、校笺、信封、作业本、笔记本以及学生成长记录袋材料袋等,统一设计制作学生、教师胸卡等。
     二、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实施平台
     学校把“农文化教育”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渗透,课程化地实施。通过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结合,通过与孩子学习生活的有机融合,把“农文化教育”的文化精神渗透到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1.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渗透“农文化”,将“植根教育”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相融合,注重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从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出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农文化教育”资源,拓展“农文化教育”的时空,积极主动地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渗透“农文化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组织学生到学校农文化基地天趣园或附近大棚区观察各种农作物,撰写观后感、观察日记、儿童诗,收集古今中外有关植物的文章,组织征文活动等;在数学学科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丈量土地、土地面积计算、种植安排、成活率计算、农作物生长期计算等;在英语学科中,组织学生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英文名,能用简单的英文介绍植物的有关知识,开展英语情景对话等。在音乐教学中,学唱有关农业、植物和劳动的歌曲,自编有关歌曲和文艺节目等;在美术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天趣园”、附近大棚区和农文化展室开展写生活动、制作叶贴画、儿童画创作等。
     2.校本课程特色化。围绕农文化,我们开发了内容丰富的农文化校本课程,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受到农文化的博大,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变迁和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通过发掘农文化中的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使学生在农文化的学习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同时借助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开设多个小社团,力图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个性发展。

     
     三、依托课题研究,科学培育特色
     为了科学推进“农文化教育”特色的培育,我们的校级课题《基于农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研究》已着手实施,准备向高一级申请立项。
     我们将依托课题研究,科学培育特色。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中,以农文化教育为出发点,挖掘适合本地区农村学生的课程资源,梳理出适合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探索基于农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开展活动等方面有效实施的策略,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基于农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校本化的评价方式。
     四、活动趣味横生,“农”味相伴成长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农文化系列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走近自然,拥抱和谐社会。 
     1.多彩种植研究,全方位育人
     “天趣园”实践基地中的观察、种植研究,使学生在学会劳动技能、体会劳动乐趣,感受劳动智慧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对植物的专题研究,丰富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了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探索精神。
     2.亲身体验农事劳作、感受劳动乐趣
     以农家活动为特色,让学生亲手转一转石磨、推一推小车、辨一辨农作物,体会劳作的辛苦与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我们充分利用“天趣园”和社会资源,扩展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地方的农作物、农产品,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创设趣味十足的农家乐。这一切的精心设计和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无不折射出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更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农味”“童趣”的艺术化环境真正属于我们的孩子。 
     3.走近现代农业,触摸高科技成就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现代农业科技园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拜农业科技专家为师、描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蓝图,让学生走向农村,走向社会,耳闻目睹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状况,了解我国现代农业高科技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新意社团活动,享受原汁“农”味
     我校自主性的社团活动,以其丰富的材料、有趣的活动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如科学社团的树叶分类、麦杆吹泡泡、陀螺、自制动物标本;美术社团的树叶粘贴、木秸秆、芦苇贴画、穿麦杆等,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充分体验,自得其乐,尽情享受这些乡土的原汁的“农”味。 
     5.传统民间游戏,体味成长快乐 
     民间游戏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活动,以其古朴、独特的玩法深受幼儿喜爱,无需老师多教,孩子自发组合便能玩耍。因此民间游戏在此可以发挥着更大的价值。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玩“老鹰抓小鸡”,喜欢合作玩“抬花轿”,一个个兴趣盎然;中高年级喜欢玩炒蚕豆、踏圈、滚铁环等。我们结合本地的材料资源和地方的民俗文化,自制了沙包、毽子、陀螺、铁环、草龙等民间体育游戏器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再现快乐的民间游戏。
     6.民俗文化研究,感受传统魅力 
     为了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我们开展主题为《多姿多彩的吴文化研究》活动。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以一幅幅精美逼真的画面、一句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彰显着吴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在浓郁的家乡文化版图中感受吴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限魅力,激发了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民俗文化得以在孩子们的身上传承和发扬光大。 
     节日里社区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表演的舞龙、秧歌等民间文艺节目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传统节日系百岁绳、包粽子、元宵节闹花灯、猜灯谜等传统的民间节日民俗文化也以校本课程形式走进了孩子们。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了交往,增进了友谊,激发了孩子爱家乡、感恩社会的情感。 
     五、特色教育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校的农文化特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目前有“七彩书画社”“绿之韵环保小队”“亲近长江小社团”“农文化实践研究小队”4个全国红领巾优秀社团。学生的科学研究《合欢树叶被吃之谜》获常州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展望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相信我校的农文化教育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