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职学习期间耳闻目睹了几件事情,牵扯了我对学校管理中规则与人情的思考。
事例1: 一所学校调整作息时间第一天,铃声出现故障,旧程序没有完全清除,上课期间突然响起,影响教学秩序。事后,校长召集分管校长、教务主任、电教老师开会,给予严厉批评,定性这是一起教学事故,指出这是由于落实不到位,工作不仔细造成的,要求直接责任人、教务处写出检查,接受处理。当天下午,电教孟老师,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把写好的检查交到副校长室,放学前教务处把向全体教职工的致歉信挂在学校网站上,从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电教老师等相关人员扣除当月50元至80元不等的奖金。
思考: 这件事对我们挂职学习的十个人带来的教育思考可能远比带给他们本校教职员工警醒的作用来的深吧!
事例2: 教委对学校进行体育卫生工作检查,我和校长听课后回办公室参加研讨,走廊里正遇上校医一人陪同三位检查人员,简单寒暄几句,校长领着我继续进办公室研讨,检查组也继续检查;
又一天,11点左右教委来人到学校检查学校资产,会议室中只有茶水,无烟无水果。
又一天,教研员到学校听课。
除了教研员在学校餐厅和大家一起盒饭午餐外,其余两次检查完走人,校领导都在食堂就餐。回去一交流,几个学校都是这种接待习惯。
思考: 这种明显不同的地域风格,是我们只看到了表象还是真正的是一种进步,得到人们普遍的价值认同?
事例3: 在人大附中听刘彭芝校长讲座,她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初三了成绩不好,他向学校提出,自己想学好,要求重上初一,老师们有争议,刘校长批准了这个孩子重读的要求。
思考: 这种既违反了教学管理常规,又符合育人本质规律,既合乎了个体人情,又打破了群体人情的事例只是一件特例也倒罢了,如果更多的出现类似的要求刘校长会怎么办?我们又能怎么办?
事例4: 挂职期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我们一项挺重要的工作,结果我们发现,评课时,这边的老师领导一边倒几乎都是找不足,说毛病。
思考: 我们反对评课隔靴搔痒,反对只拣好听的说,但是一味找不足,不发掘闪光点,对老师的成长进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是“火力太猛”?艺术界有“捧杀”一说,不是还有“棒杀”一说吗?
事例5: 春游前的一天,班主任要外出教研,和孩子们商量好, 谁要是在老师外出时表现差劲,那春游就别参加。结果还真有个孩子表现“突出”,老师决定不让他去,家长到学校提意见,老师只好又带上这个孩子。
思考:老师不带孩子是遵守了事先约定的规则,但是这个规则本身的制定时合乎道理的吗?就算不太符合道理,但是,是不是为今后长久计,也该照章执行呢?老师最后答应孩子前去,那么对这个孩子还有其他孩子来说,这是不是成了一个可以不遵守规则的范例?
事例6: 《仇和十年》一书中说了这么件事:仇和在宿迁执政时期,讲究规则出了名。一天早晨通知好上午7:30分出发检查工作,结果7:25喇叭通知集体上车,司机发动汽车,7:30准时关门开动,这时两位县里主要领导一路狂跑至车前,仇和指示不开门继续开车,硬生生把两位迟到一点点的领导丢于车下!这样的事例多次以后,整个宿迁的机关工作作风凛然大变。
思考:学校的管理应该是和官场行政领域的管理有所区别的吧?学校的管理既面对成年人的老师更面对未成年人的孩子。有人说:从孩子角度说:学校是育才的地方,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而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注重人性一个注重机械制度,在学校中,用哪种管理方式不仅仅看哪种有效,更要看的是哪种对学生有好处,制度化管理带来的自然是近乎机械化的行动,而人性化的管理能够带来的是爱心的传播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小结: 中国人的人情味太浓。国人一直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情所惑,最后会发展到不讲是非对错,不讲原则规则,情大于规则,情大于原则,情大于政策,甚至于是情大于法。
大家于是呼唤规则意识,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我们亟须建立起人们对规则的敬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讲究规则没错,但是这个规则制定本身就是不足或有缺陷,甚至是“潜规则”呢?
摒弃人情应该,但是这个人情应该有公、私之分,人情的作用体现在私下,总是让人如沐春风,但若是体现在了公处,反映的则常常是对规则的逾越和亵渎。
于是书本为我们开出了“处方”:我们应该丢弃狭隘的人情观,把“人情”上升到“人间情暖与疾苦”的高度,上升到“爱洒人间”的高度。没有人情的规则是暴力,没有规则的人情是混乱,二者必须兼容,缺一不可。小到家庭、单位,大到社会、国家,每一项规则与制度的制定,都要有“人情的因素”,都要考虑人间情暖,都要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否则就体现不出它的优越性。
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管理制度化,教育人性化。
资料链接:走进石景山教育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事业。施教者的境界和素质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和高度,而校长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江宁区教育局从实现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校长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拓宽校长的视野,提升校长的内涵,区教育局委派我们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进行校长易地挂职锻炼。
带上一份嘱托和期望,带上一份荣誉和责任,带着对北京教育的向往和崇敬,我们一行十人于2009年4月10日飞抵北京,在这个春天里走进了石景山区,走进了石景山教育。
为期七周的挂职生活,我们在感动中度过。“友善用脑”课题组的同志为我们挂职事宜四处奔忙、牵线搭桥,石景山区教工委、教委热情而周到的接待,所在挂职学校的精心安排和友好赐教,都让我们深为北京教育人的大气所折服、所感动。
为期七周的挂职生活,我们在充实中度过。我们融入学校参加管理;深入课堂学习教改;走进师生交流感情;参观名校感知博大;登上论坛展现自我;游学京城感受文明;广交朋友传递友谊。每一天都是丰富的。
为期七周的挂职生活,我们在兴奋中度过。石景山区教育或战略举措,或可贵细节,不时激起我们的兴奋点,不时点燃我们的思绪。思想不同于实物。实物交换,彼此将仍各得其一;思想交流,彼此便拥有两种,甚至由交流而生成更多。宁静的夜晚,我们回到临时住所,总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随着敲击键盘的节奏,一任心中的感动、感触、感悟自然流淌……
临别之际,我们莫名地忆起了“相对论”,美好的光景总让人觉得短暂,七周时日似乎仅在转瞬之间。为了记录这段难忘的经历,我们挑选了一些博文,汇编成这本薄薄的集子,文字抑或粗糙,思考抑或粗浅,但却真切。
走进石景山教育,我们在理念、经验、视野等方面,均收益良多。我们将把这次挂职锻炼作为新的起点,“做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力争为江宁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 赴北京挂职校长
执笔: 江宁区教育局党政办主任 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