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清楚“我有什么不懂” 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专家亮剑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7期 总第4395期 2012年03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7期  下一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清楚“我有什么不懂”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作者:郭志明 发布日期:2012-03-06 13:30:22

    

     从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的经验来看,学校里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意义不大,教科书上的课文他们自己看看也就基本明白了,老师教与不教没有显著的区别。
     一份关于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调查显示:课外两小时的自学时间里,一小时用于数学,其它时间分配给了外语、理化等学科,语文几乎碰都不碰。学生说:“数学不学不做就不会,语文不存在这个问题。”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思考。 
     李海林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状这样描述:“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知道这篇课文自己不懂得什么,恰好相反,学生看完课文后,觉得自己都懂了。其实,学生往往并没有真正懂,但老师讲的东西,他又总觉得自己懂了。这就是语文课的困境。”(《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努力让语文学科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让学生产生“看不懂”“不明白”的感觉,从而要去读,要去学,激发其语文学习热情,激活其语文学习思维,激灵其语文学习路径,从而自觉地成为“语文人”。
     怎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产生“不懂”的感觉,激起他的语文求知欲,教师可以从以下路径做一些尝试。
     1.抓住课文中相对于学生来说的“知识盲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的古代文化知识,有许多的典故,这些学生知之甚少,可成为教学中学生的“兴奋点”。
     2.挖掘文本中的深沉内涵,批判学生的表层理解,让学生真正实现“走进文本”。像杨绛的《老王》一文,学生的理解一般停留在人际交往的层面,而实际上作者是要展现人性的特点。教学中,老师的点拨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性材料,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所谓的认识其实不是真正读懂,从而养成“知人论作”“知时论作”“知世论作”的科学阅读方法和路径。比如《阿Q正传》,学生可能将作品主题理解为对“阿Q精神”的一种嘲讽,但把写作背景、作者思想发展轨迹介绍给学生以后,他们就会体悟出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一种剖析。
     4.从课文中找到与课外相关的“触发点”,把学生引向广阔无边的“课外世界”,让他们感觉到学海无涯,需要积极投入。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唐代另一位诗人畅当的同题作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面对同样题材时不同的吟诵角度。
     5.让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体会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产生语文学习的冲动,并努力去接触语文世界的“奥秘”。比如过清明节,我们可开展“古诗中的清明”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一定会大开眼界,而这正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良好契机。
     6.把语文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主动地连接起来,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先导性、开放性、丰富性,对语文学科产生“亲切感”,从而自觉投入语文的学习。教学中,我们要有以突出语文学科之于数学、地理学等其它学科的重要性,突出语文的“首要”地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迫切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