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看“两会”
两会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8期 总第4403期 2012年03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8期  下一期
小编看“两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2-03-20 15:05:53

     2012年的“两会”已落下帷幕,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依旧是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留守儿童、学生减负、校车安全等是每年常谈的热点话题,今年的“两会”上也自然不会被代表委员们忽略。另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的突破,这不仅让代表委员们热议,网友、市民也参与其中。
关键词 教育经费4%
     【聚焦】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温家宝说:“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当天下午,国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就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等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今年能实现。这么一算,2012年财政性教育投入预计将超过两万亿元,比2011年的3.83%至少多出7000多亿元。那么,这4%到底怎么花,两会的代表委员来出招。
     【两会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实现4%后,应该用在推进教育重点、薄弱环节,还要能用出效益。
     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应优先保证教育公平,把钱用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中央财政是4%,希望地方也同样安排,尤其是财政紧张的中西部省份”。
     多位教育界委员表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教育投入应“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道路:优先向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弱势人群倾斜,这应该成为新增教育经费的主要流向。而在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小编有话说】7000多亿元是个不小的数字,一下子多出这么多的教育经费,不仅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在网络上也掀起了大讨论。在教育“不差钱”的时候,更要考虑到教育公平,要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优先解决最薄弱、最突出的问题。
     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而这杯羹到底怎么分才会公平?值得大家思考。

     关键词 减负
     【聚焦】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早在几年前,江苏省各市教育局已出台系列学生减负措施,试点也初见成效,但是减负难的难题却一直存在,在今年的两会上更是作为热点关注话题被不少代表委员再次提出。

     
     【两会声音】
     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委员分析说,归结起来,主要是学校和家长对“减负”心态都很矛盾,学校考虑更多的是不在校际竞争中落败,家长则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很多学校满足于通过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如果改变传统那一套,反而不知该怎么做了。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校长邵喜珍代表:家长和学生都想上好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必然会导致竞争,竞争的筹码主要还是考试的分数,竞争越激烈,“减负”越困难。此外,还有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每年高考前后,各类媒体都围绕高考大做文章。这必然引导公众以高考上线人数来评判学校的好坏,这样就把学校绑架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上了。
     长期关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委员说,“减负”难,根源在于社会给年轻人的出路太少、太窄。家长们越来越迷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前“起跑线”在小学,现在已经前移到幼儿园。
     【代表委员建言】
     葛剑雄委员: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如果不敢尝试和实践,不敢在教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减负”就始终停留在理念和口号层面。要从根源上解决“减负”难题,一是学校教育要有更多的分流渠道,加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是社会阶层间要有足够的流动机会,大学生可以先做“螺丝钉”,再做“栋梁”;三是社会要尊重普通劳动者,让任何职业的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成岳冲委员:从操作层面来说,“减负”难以落实的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家长如何评价学校,这一系列的评价过程,如果还是以分数为标准,那“减负”永远是空谈。
     【小编有话说】减负的话题每年都在提,可是见到的效果却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甚至有的地方还越减越重,为什么在国家政策出台的情况下还会有这么些问题存在?这跟家长和学校都离不开关系。家长和学校刻意追求分数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压力问题,家长可以换位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的习题、考卷,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要均衡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分数,让孩子绑在分数上。孩子会在课业压力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吗?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聚焦】由于社会发展引起城乡发展不均衡,父母教育意识的淡薄等,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攀升,根据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推算,中国农村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而这几千万的孩子面临的是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成长难题。如何保证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
     【两会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对留守子女来说,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容易形成孤独、封闭、自卑的心理,情感依存严重缺失。此外,他们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也存在较多问题:上学路途遥远,每天有3、4小时之多;天气恶劣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贵州省黔南州政府教育督导室正县级督学杨凤玲:要建设一个平台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管理好,让社会各方面实施关爱行动的时候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在贫困地区建寄宿制小学,教育部门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国家也要投入大量资金,以乡镇为单位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寄宿制小学,把留守儿童集中到一定的区域。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社会上的群团组织还是企业,如果去慰问或组织相关活动,就可以不再局限于某个学校、某个点,而是照顾到整体大面。
     重庆市巫溪县委书记郑向东: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并不是经济上的贫困。对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就是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小编有话说】孩子一年到头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是那么的短,有的父母甚至隔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在家里的孩子自然是缺少应得的呵护。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只希望政府、学校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不管是建立留守儿童平台集中管理还是办寄宿学校,最最关键的还是缺少父母在身边。如何解决农村务工人员的生计问题很重要,父母如果能够不用辗转到其它地方打工,不用被迫离开自己的子女,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留守问题。

     关键词 随迁子女就学
     【聚焦】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将近2亿,随迁子女多达1400万。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究竟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城市就地升学问题?有没有好的制度设计来回应社会期待、百姓需求?围绕这些问题,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及会外专家纷纷支招。
     【两会声音】
     辽宁省政协委员潘毅: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广东省人大代表郑小琼: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受经济实力、师资、场地等各种条件制约,生存艰难。建议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小编有话说】农民工随迁子女,一个“特殊”的城市生活群体,身在城市,心在乡村。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随父辈被动迁徙到城市,成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受教育群体。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境遇,牵动着城市的心脏。虽然流入地城市努力张开怀抱接纳这些孩子,但与逐年增长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要以流入地为主,多举措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让他们早日全面享受同城待遇,是当地政府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聚焦】2011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大力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着力解决百姓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成为学前教育政策举措的鲜明走向。现如今农村学前班、幼儿园布点过于稀少,只有极少数离乡镇较近的农村幼儿园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广大分散居住的农村幼儿基本处于无学可上的境况。而且,在农村,不少幼儿园地处偏僻、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实际上难以肩负起学前教育角色。
     【两会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村农民毕红珍:农村建幼儿园,首先要靠财政支持,师资、资金等方面必须予以倾斜。
     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江绍高委员建议政府在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时,要综合考虑财政、师资、适龄儿童流动趋势等因素;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提升现有的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学前教育公共财政经费投入应体现普惠性原则;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幼儿园的建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