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驿站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1期 总第4426期 2012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1期  下一期
积极情感教育显力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2-05-01 10:42:15

     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视角来看,教育应当唤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力量,才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的班主任教育就是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用情感、情境去陶冶学生,以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
     唤起积极情感的教育力量
     张群芳
     一位书生拿着书睡着了,一些人说:“这位书生真是勤奋努力,看书累得都睡着了。”另一些人说:“这人真懒,一看书就睡。”很显然,前者以赞赏的态度发出感叹,后者用否定的眼光提出批评。对同一个书生的同一种状态,因人们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其实,这其中只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差异——情绪心态和看待问题方法的积极与消极,但就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人的情感感受的天壤之别,前者给人带来的是愉悦与满足,而后者给人带来的却是不快和烦恼。
     一、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让人获得幸福的事业。因此,“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品质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学习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也是对学生一生幸福能产生持久积极影响的素质。我校在实施教育内涵发展中,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品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倡导积极教育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关键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积极教育的思维方式,则要发掘学生身上蕴含的各种积极心理与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心理与品质,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愉悦、自豪和满足感,产生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因而,目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消极的教育思维方式方法,倡导积极教育的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唤醒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获得自我进步的愿望。只有依靠孩子心底的力量去改变自己,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三、班级共同生活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土壤
     积极情感品质的培养需要有积极的群体心理环境。班级共同生活是孕育积极情感的土壤。作为教师应当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班级共同生活既是一种社会生活,也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生活,要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让相互帮助协作、承担责任和角色,彼此鼓励和信任成为共同的文化约定,让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班级生活。
     四、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资源
     教师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情感品质是影响班集体心理气氛、学习效率、活动能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心态,不要把消极心理带进课堂,增强自己的心理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获得更多的成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得到同步提升。

     把问题变成教育的资源
     张玲莉
     作为一个班主任,天天与学生在一起,有时抓住一件小事,意识到隐藏其中潜在的教育因素,挖掘一下,就可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在班上,很多学生丢了学习用品,不知道找,不知道认领,浪费现象很严重。讲台上,经常会扔满学生拾到后交上来的铅笔、橡皮……随手抓起一大把,大声问:“谁丢了?上来领!”学生们大多充耳不闻,置之不理。这折射出孩子不懂节约的不良习惯,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欠缺,自己的东西不会妥善保管。这事虽小,却是教育的极佳切入口。
     考虑了一宿,我特意去买了三十几块橡皮,并在上面写了一些箴言“节约,从我做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等等。
     利用午会课的时间,我把班里同学丢橡皮的事情说给大家听。我请同学说说丢了橡皮会是什么原因?孩子七嘴八舌说开了:“橡皮变小了,不小心掉地上滚到哪个角落了”“用过之后,忘记放在哪里了”……
     当然,教育只是以事论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育的延伸——培养学生自理的好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好品质,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于是,我接着引导孩子思考在平时有没有类似丢东西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讨论得出主要是不懂得保管,不懂得爱惜……接着,我又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节约使用铅笔的事。听我讲完后,我发现孩子们开始严肃起来了。
     最后,我就把早就准备好的橡皮作为“开学礼”分发给每个孩子……拿到礼物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爱惜学习用品”“要好好保管”“我们不要乱花父母的钱”……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从小事抓起,把任何一件小事作为教育资源,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使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鼓励学生自我纠错
     朱亚芹
     三个男生课上传纸条,交流玩电脑游戏的经验。之前有过一次,显然他们没改。他们走上来时,都先给自己找理由推托责任,其他学生则在下面悄悄留意我怎么处理。
     我想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你们有一致的兴趣爱好,肯定也能找到一致的解决办法,要不三个人出去商量一下怎么办?”
     他们进来时,其中一个态度比较积极,我予以赞许。为了让他们尽量意见一致,我又给他们两次商量的机会。他们前后说法变化很大:先是说上课的时候不传纸条了;第二次说毕业考试前不玩游戏了;最后一次说要认真学习,不让自己脑子里再装着影响学习的事情。我表扬他们:“你们对这件事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但是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索性降低一点要求,要不再去商量一下?”三个孩子都说不用了,一定做到。我表示认可。
我又问他们愿不愿意对全班同学表态,请大家督促?他们说愿意。
     第二天,几个同学悄悄地问他们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他们回答是学习,后来天天有人问他们。最淘气的那个男生忍不住找我:“老师,我发誓真的不想着游戏了,你让他们别天天追着问了。”我做出很意外的样子说:“同学们会相信你们吗?”那天,全班意见一致,都说愿意相信。直到毕业,这几个孩子一直状况稳定,班里也没再出现类似的事。
     在处理这一偶发事情的过程中,通过让犯错学生自己商量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同时,我把教育情境置于集体面前,既发挥了集体教育的影响力,又使班级集体在参与处理问题中得到了自我教育。

    

     “贺卡”风波
     张红燕
     记得去年的儿童节,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只见同学们都拥在讲台前在争论着什么。怎么回事?我有点不悦地走进了教室。
     这时一位男同学从人群中走了过来,大声说:“张老师,我们的课桌上都贴着这个,上面还有字呢!”说着举起手中的东西给我看。原来是一张小小的自制贺卡,上面用水彩笔工工整整地写着:“亲爱的同学,我好喜欢你,愿我们共同进步。”一些男同学又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讲起来。其中小唐和小邵两位女同学一声不吭,眼泪正簌簌地往下掉。看着眼前一张张精致的贺卡,我慢慢平息了刚刚涌上心头的怒火。后来,我从女同学那儿了解到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原来贺卡是小唐和小邵做的。
     课上我告诉同学们贴在每个同学橱上的贺卡是小唐和小邵做的,并让她俩给大家讲述了30张贺卡的来历。原来两位女同学都觉得班级组建不久,同学间还不够亲密。正巧六一节快要到了,她们就商量做贺卡,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她们利用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和星期天的时间到一起做的。前后差不多做了一个月。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我趁势启发大家说:“同学们现在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接下去的半节课,学生就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个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快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拿着属于自己的贺卡认真地欣赏起来。
     “贺卡”风波平息了,它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当班级出现意外时,作为老师不能以简单的批评和训斥来息事宁人,而应该积极的情态来处理事件,对待事件中的当事人。只要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便会成为个人发展的力量,成为集体成员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在班中有效地起着导向作用,使学生的心理更加阳光,使班级更加团结而充满活力。

    

     与问题学生有个约定
     吴敏芳
     记得开学初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就认识了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整堂课上,他一直忙个不停,后来居然钻到课桌底下。我一再提醒他注意听讲,可这小家伙从课桌底下冒出小脑袋,一脸无辜地看着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以后的日子,我为了使这个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想尽了办法,可总是见效不大。
     在一次闲聊中,我得知孩子的父母自己开了个公司,早出晚归,无暇顾及他。因为他天性顽皮,所以爷爷教他下象棋。可是,除了爷爷,他找不到别的对手,还是很寂寞。“老师想跟你学下棋,你愿意教我吗?”看着孩子一脸的落寞,我忍不住提议。“当然愿意!”孩子很高兴。“不过,老师有个条件:以后每天放学后,你教老师下象棋。可是你得保证按时完成作业,课上也要尽量管好自己,认真地听,大胆地发言。老师和你比一比,看谁进步大,好吗?”“那一言为定!”孩子郑重地答应了,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就这样,我们开始执行这项秘密协定。日子一天天过去,奇迹居然出现了:小家伙虽然还是很好动,但每天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了,课上还不时能听到他精彩的发言。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学着“蹲下来”平视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带着教师的关爱和赞许,积极寻找和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认识自我,获取信心,弘扬个性,那么,“教育的春天”将真正来临。

    

     走进心灵,交汇真情
     顾   焱
     毕业考试前,有一天,一个女生的妈妈突然找来,严肃地对我说:“您班里的张天浩,前几天给了我女儿一张照片,上面还写了一首小诗。”这位家长要求我一定要严肃处理此事,听了家长的话,我感到事情还挺严重。
     事不宜迟,我立即找来两个孩子谈话。张天浩说:“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的,她经常帮助我。要毕业了,所以送她张照片留个纪念!”女生也觉得收下照片做个纪念没什么!下班以后,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成熟较早,在一起学习六年,互相表示友好是正常现象。批评家长,恐怕她又接受不了。怎么办呢?我决定因势利导。
     在紧张的复习阶段,我筹备了一个中队会,主题是“重温往事,畅谈友谊。”中队会上,一件件往事激动人心,连在座的家长也被感动了,那个女同学的妈妈也连连点头。最后,中队会达到了高潮,大家发自内心地互赠照片、书签、日记本等,气氛非常热烈!就这样,我们这个中队会把一般的“好感”、个人之间的友情引入到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中去,扩展到集体的大家庭中来。
     事后,那个女同学无限感慨地说:“中队会以后,妈妈主动找我谈话,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现在,我和张天浩的友谊更深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