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锤炼中不断提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改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课堂,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让“生态”点亮语文课堂
第一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4期 总第4450期 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4期  下一期
改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课堂,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来源:扬中市新坝中学 作者:季飞 发布日期:2012-06-12 14:20:01

     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新课程中渗透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和谐课堂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本学期我们学校继续推进“生本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四个方面我来谈一些个人浅见。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两个,即教师和学生,和谐课堂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条件,而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就需提高师德水平。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气氛中,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主动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于探究问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协调学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我们要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不断探究与交流,加深自身经验,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即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次、课堂教学分层次、提问分层次、练习分层次这几方面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学时,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室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轻松、整洁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有利于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艺等方面都有所得,身心发展,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品德优良、知识与技能有所发展的人。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是搞好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只要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将为时不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