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2010年,教育改革呼唤更多理性思考
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7期 总第3873期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7期  下一期
2010年,教育改革呼唤更多理性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广平 发布日期:2010-02-20 08:49:21
“2010年,我们要以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这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为20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勾勒的“蓝图”。袁贵仁指出,2010年教育工作的四个重点: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更加积极主动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办好事办实事,更加积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
目前,“公平”、“质量”、“治理”、“改革”已成为应对当前中国教育热点和难点的关键词与着力点。
在新形势下,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积极响应社会对教育的关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袁贵仁如是说。
客观上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如果说2009年的重大教育事情是面向社会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那么,2010年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的举措,将会为中国教育改革勾勒出一种值得期待的理性基调。
但首先面临的问题就近来的绩效工资改革,在这一问题上,客观上说,政策未能照顾到全部的细节固然是事实,然而,在教师角度,除了争取自己应得的,可能还是要考虑另一层面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奉献精神。
热议的话题则是继季羡林先生去世后,钱学森这位巨人也远离我们,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大师培养机制的探讨与有关讨论。
其实,讨论这一问题,仍然觉得过于奢侈。2010年,我们可能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面对,正像袁贵仁部长所讲的,中央在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事实上,民工子女的入学,现在,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发展的瓶颈所在。
此外,理性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还必须看到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当前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广大人民群众都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强烈要求,教育作为民族复兴大计中的重要一环,也已经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关注。但教育抓手何在?
其实,一切都离不开课堂。是共和国大地上的所有动态性的课堂与课程,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支撑起了教育大厦与教育体系。袁贵仁说:“要使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必须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关键,在于课堂。
理性看待教育改革,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去年,温总理走进中学课堂,认真听取了五节课。总理亲临一线调研,并给出了指导意见,如此重视教育,实在令人感佩。
其实,细思下来,推行教育改革我们已经喊了若干年,我们大呼要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了十几个年头,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在还是很多地方饱受诟病,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欠缺。所以,真正推进教育改革,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并能够真正以理性眼光看待教育,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就应该亲临一线,像著名教育周德藩所说的,课程改革呼唤袁隆平和钱学森。我们的教育改革,如果多一些袁隆平式的人物就好了。袁隆平是脱了鞋子,走进稻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然后才取得巨大成就的。如果呼吁和倡导改革的专家和领导,都能像袁隆平那样,深入教学第一线,认真研究中小学课程里到底有哪些内容,看看学生书包里除了教材还有哪些东西,进而深入课堂,看看学生又是如何学的,老师又是如何教的,了解一下师生的生存状态。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长期坚持。这样,我们的改革就能深入有效地展开了。
同样,改革需要用钱学森倡导的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的课程安排纵向不衔接,横向缺乏相互联系,课程内部的结构与层次失衡。所以要以系统集成的思想与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课改工作。
教育改革何尝不同样如此?
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改革理性思想中的最大的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真正需要改革层面的第一手材料与最真实的材料。关在门内做教育改革的文章,显然无法抵达真正的教育境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