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巧用多媒体,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9期 总第4526期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9期  下一期
多媒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来源:姜堰市里华中心小学 作者:高杰 发布日期:2012-11-13 14:04:28

     教学目标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性质的重要体现。而作为教学中广泛运用的多媒体,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熏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情感的酝酿
     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再加上文本中不少内容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在一些课文的学习上不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文本的内涵以及所包含的情感。以苏教版一年级的《草原的早晨》为例,因为班上学生对草原没有什么概念,甚至很陌生,因此进行了这样的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多幅草原风光的图片:一望无际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羊儿,碧蓝的天,洁白的云,驰骋的牧羊人,并展示一个草原风光的视频,这种静态与动态的美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我就跟着音乐、结合画面,叙述课文的内容。学生被带入了情境,似乎一下子来到草原上,体会到了草原的壮阔,牧民的欢乐。因而在朗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如“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远方”“跨上骏马”读得非常有味道,“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又读出了高兴的语气,仿佛他们自己就是牧羊人。在这样的情感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情感的激发
     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实现有效情境的创设,在情境化的渲染下达到一种审美意境的呈现,从而实现教者、学生、文本之间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苏教版《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学生都能明白“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意思,但是这两大特点运用在庐山的云雾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很多学生对庐山的云雾并不了解。在这个情形下,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弥漫山谷的云雾及遮挡山峰的云雾的样子一一展示出来,并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的对照,使学生一目了然。通过画面的介入,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庐山的云雾变化之快,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情感的释放
     学生的情感从酝酿到激发终究是内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使得他们的思维得以调动。在情感的作用下,他们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心理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蕴含的情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释放。在经典美文《槐乡五月》的教学中,课堂伊始通过色彩鲜明的图片和悠扬婉转的音乐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无形中将他们带入对文本情感的自我探索中。他们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景,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信心被强化。在这种环境下,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并在情感指引下进行了“有味”的赏读。而学生的思维也在这种情感的烘托中得到了启发。
     四、情感的升华与回味 
     多媒体的介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酝酿、激发、释放三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语文人文性的要求是让学生不仅有感情于课内,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感觉延伸到课外。而情感的升华和回味也是对课堂整体优化的重要表现。如《大江保卫战》中“的确,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一句,在音乐背景、视频影像的衬托下,结合典型的国家大事——抗震救灾、非典保卫战等,学生情不自禁地诵读起这句话,包含热情和自豪感。通过点拨,学生在语气和语音上突出了这句话,加上集体起立的形式,心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整个课堂也在激情澎湃中圆满结束。
     情感的教育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体现,而多媒体的运用为这种体现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运用,不断思考,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展现出新的魅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