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天您被“打招呼”了吗?
精彩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1期 总第4541期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1期  下一期
老师,今天您被“打招呼”了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12-11 09:18:26

     本报记者 肖爽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某地一小学里的一位优秀班主任,教学经验丰富,却被如何安排座位这件小事难倒了。该老师称排座位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家长“打招呼”的电话。记者了解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在校园中非常普遍。家长们为了孩子在学校能够受到更多“关照”,“打招呼”已经成了最惯用的方式,而向老师“打招呼”的理由和要求也是五花八门。很多老师对此感到头疼,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应付和权衡各种“关系户”,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很多负担。记者专门就此话题在全省的教师群体中展开了调查和采访。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人情世故的关注是历来的传统。乐于助人的“热心肠”的口头禅总是“有事您说话”,以至于此话广泛传播,往往一些人在表现客气或者礼貌的时候,这句话也被挂在了嘴边,但真正帮与不帮,那是后话。
     近年来,教师与家长所代表的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中非常微妙的一种。我们的报纸曾在多期报道中,连续关注过如何处理家校关系的话题。如今每个家庭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甚至成了一个家庭的首要任务,在“望子成龙”的大环境下,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都不可避免的被“打招呼”。

     “打招呼”要的“特殊照顾”
     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副校长居利峰在接受采访时,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这学期开学时,我也遭遇了许多家长的“招呼”。在众多“招呼”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在我的一位要好朋友的陪同下找到我,委婉地向我提出,希望能够让孩子的班主任照顾一下,这学期,让他的孩子当上班长。这位家长还特别强调:“孩子不想当副班长,要当就一定当正班长。”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啊!一口拒绝,得罪人不说,还失去了一个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的耐心。所以我只能先对这位家长说,如果孩子确实优秀的话,是可以考虑的。家长带着我的“承诺”满心欢喜地回去了。
     接下来,我找来班主任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孩子上学期担任过班上的劳动委员,负责班级中清洁卫生。“一开始,还挺积极的。可做了不久,就不想再做下去了,他提出了辞职,我只能换人。”我又询问了一下这个孩子的协调能力和学习成绩,班主任表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班上中上等,管理能力一般,但有个缺点就是虚荣心太强。
     问清楚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后,我建议班主任老师在班上开展“一日班长制”的活动。本学期在班级锻炼的岗位中,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利用晨会课教育孩子:不管是什么工作岗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的,都是为班级为同学作贡献。
     协调妥当后,我拨通了孩子家长的电话,告诉他孩子的一些真实情况,如果让他做班长,只是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而已,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特别是会让他从小形成“找关系”、“走后门”的心理,对于培养孩子的真才实学,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是极其有害的。我也告诉家长,班主任老师将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在班上安排一个为其他小朋友服务的岗位,希望家长勉励孩子做好为其他小朋友的服务工作。我把“一日班长制”的一些想法和这位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也表示赞同,事情看似得到了一个完满的解决。
     这段时间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居校长的讲述在众多老师被“打招呼”的经历中,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情,但确实不足以概括五花八门的要求。记者整理采访记录发现,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之细微,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争取一个“好座位”、争取一个“好官位”、争取课堂上“多提问”、争取一份额外的夸赞……
     而家长们提要求时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趁着过节给老师“表示表示”的时候,附带个“小要求”;有的脸皮薄不好当面讲的,长篇大论发一条短信,希望老师“帮帮忙”;有的家长因为焦虑孩子一次的成绩失利,甚至凌晨四五点就打电话向老师倾诉;更有甚者,接着喝醉的酒劲,拨通老师的电话一通发泄加求助……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家长的焦虑已经干扰到了老师的正常生活,常常一打电话咨询就是一个小时。南通市崇川区某小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她才走上工作岗位一年,一次凌晨两点接到一位学生父亲醉意浓浓的电话,“一个大男人,在电话那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如果不照顾照顾他的女儿,他真的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啊!我还不好挂断电话,但我一肚子的怨气更无法表达啊。关心孩子,也不是只有老师一方面的努力啊!”

     孩子的要求必须满足吗?
     盐城市马沟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吴友智向记者讲了一个前阵子听到的事情,让他颇感震惊。
     曾是邻居的李奶奶告诉我,上学期结束的那天,孙女圆圆在老师办公室看到桌上放着许多待发的奖状,可惜没有圆圆的。上进心颇强的圆圆回来后说出了一番令人吃惊的话。孩子噘着小嘴埋怨妈妈说:“妈妈,如果你能给老师送礼的话,我也肯定能得到一张奖状的。”妈妈听了圆圆这番小大人似的话,非常震惊。她只好安慰圆圆说:“妈妈挣钱不容易,只要圆圆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拿没拿到奖状,没关系,妈妈不怪你。”圆圆毕竟只是个幼儿班的孩子,对妈妈的这番话就是不理解,仍然和妈妈怄了一次气。圆圆奶奶忧心忡忡地对笔者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班起就开始送礼,该送到何年何月?”
     圆圆的奖状拿没拿到,这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就知道了一些同学得奖的“奥秘”,懂得了单纯的校园中也不尽是“公平”。有些老师把家长“打招呼”看成了“改善生活”的契机,吃顿饭、收张加油卡、拿个购物卡……你求我办事,我有利可图,也是“双赢”啊。如果每个教师都这样放松要求,那真是太可怕啦!
     的确,家长有时候提一些要求给老师,也不仅仅是自己主动寻求关照。一位张家港市的学生家长在网上告诉记者,“孩子在家被关照惯了,在学校里如果老师没有单独点名表扬一下,她难免会很失落啊。我们只能跟老师‘打招呼’,请他们多关心下我家女儿。不然孩子上学觉得受到冷落,连个积极性都没有啊。”当记者问到这位妈妈,究竟需要老师怎样的照顾时,她过了很久才回复了几个字:“方方面面吧!”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这样的要求也不过分,老师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就能做到。
     来自扬州市世明双语学校的老师郭鹏,目前担任学校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师。起初他在遭遇被“打招呼”的时候,确实非常为难。
     我一个班上有四十几个孩子,做出的每个决定、说出的每句话,都应该综合考虑这四十几个孩子的普遍需求。的确家长有时候的要求并不过分,但实际情况是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呢?真正做到四十几个孩子享受的关照是个平均数,这不可能。
     据我所知,至少我身边的同事们,对待学生都还是非常客观、力求公平的。例如班级排座位,我们普遍还是采用按个头、按视力情况排座。授课过程中,老师常走下讲台,尽量走到每个孩子身边说话,也不会存在后排的孩子觉得受冷落的情况。
     而且我平时也非常注重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我们班上的同学还是很信任我的。遇到问题,我告诉他们希望直接与我沟通交流,敞开心扉。毕竟在学校里,面对面打交道的是老师和学生,何必非要让家长当个传声器再转述呢?直接交流,老师更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表述决心和责任的宣言,用在教师身上,也十分适用。
     采访下来记者反思,在“打招呼”的过程中,家长们的初衷大多都是能够被理解的。将心比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关注、被关心、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个过程中,也许因为太急功近利,采取的方式方法并不得当。
     但无论如何,作为老师,面对“打招呼”始终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第一,维护教育公平要从自身做起。任何时候,教师心怀每一位孩子,公平对待而不是感情用事,才能做好教育。
     第二,绝对不能“以权谋私”。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些话万不能成为放在学校也通行的规则。也许一时收受了家长的“表示”看似没有什么,但时间久了,教师往往把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立足的境地,甚至无法敏锐的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只因为学生的家长没有通过“表示”做出提醒。
     第三,沟通才是决绝问题的最佳途径。这里说到的沟通有三个层面。一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亲近学生,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主动向老师提出困难寻求帮助;二是加强与同事的沟通,除了教学的业务交流外,处理“打招呼”的问题也是同事之间相互学习、提高情商的必须;三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向家长讲述孩子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老师的处理方式,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和情况,了解老师的用心和付出。
     最后,笔者还要向老师们推荐一本可以作为工具书的读物。这是来自美国的托德·威特克尔和道格拉斯·费奥雷所写的《如何应对难缠的家长》一书,这本书为教师提供了一整套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相信一定能为建立家校互信的关系提供帮助和启发。书中从当代家长;与家长沟通;与难缠的家长交流——安慰他们;遇到棘手的问题,如何与家长沟通;提升家长参与度五个方面,系统的为教师的工作支招。
     但无论读书还是采取何种方式的交流,老师必须认识到,只有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提升自己,才是应对万千变化的关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