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想象中畅所欲言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12版: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8期 总第3885期 2010年03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8期  下一期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盱眙县三河实验小学 秦 艳 发布日期:2010-03-03 16:39:3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 要保证学生自学时间
        要培养学生语文自学习能力,就要使学生有大量的自主活动时间。所以课堂上应尽量减少教师单独的活动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量。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活动时间呢?我是这样做的:(1)认真研究教材,制定最佳方案。即在每上一节课之前,我都根据不同的内容,紧紧抓住教材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尤其注重师生双边活动时间的安排,如精心设计导语、过渡语、总结语,力求简短精炼,不说废话。这样,节省了教师活动的时间,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了。(2)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因为每篇课文内容不同,所以问题也不同,难度也不同。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课堂上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而是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时间充足,学生就可以去深入地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问题的难点,尝到了自学的甜头,就可以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
二、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学习过程中最现实、最活泼、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尤其在每堂课的启课之时,就要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或课文产生兴趣,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教《小风筝》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我们班的小朋友呀,都很聪明,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肯动脑筋猜得又对又快。谜语是这样的:“鸟儿鸟儿真稀奇,竹子骨头纸当皮,上天飞得高和低,全靠主人拿主意。”这样导入,通过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 创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而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轻松自由,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板演时,我经常让台下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在他们当好小老师的同时,通过自己去观察,检查别人的作业,也使自己也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其次,课堂上多用激励机制,让他们觉得学有所得。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达到高效的关键,激励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爱护。因此教学中我常常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节课,关心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哪怕他们取得点滴的进步时,我都用“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让老师羡慕哪”等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使他们乐于且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 注重学法指导,从“学会”到“会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法指导的方法很多,如教学生字时,可采用学法迁移。像《小风筝》一课学习“筝”、“宇”、“宙”等生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运用“部首加熟字”的方法来记忆生字“筝”,即“筝”是竹字头,下面“争”字来帮忙。运用此法,学生很快记住了“筝”。学完“筝”以后,再引导学生回忆怎样学习“筝”字,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接着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很快学会了其它的几个字。学生会学了,自然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