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马晓洪(一)
14版: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8期 总第3885期 2010年03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8期  下一期
话说马晓洪(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03-03 16:49:08

        编者按: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对教师群体的感召力往往不是来自于职务赋予校长的权威,而是来自于校长的人格魅力。宜兴市实验小学的马晓洪校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用人格魅力将全校的教职工凝聚在一起,围绕着学校共同教育教学目标团结奋斗。我们推出几位教师的教育随笔,一起来看看他们和马晓洪校长之间的故事。


话说马晓洪(一)
星 星 点 灯
周旭红


         生活中,教学上,经常有许多看似普通却耐人寻味的话语,宛如颗颗星星、盏盏明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成功之路。
        记得那是2005年12月的一个早上,接上级通知:两星期后要举行宜兴市校本教材的比赛。尽管编写校本教材早有酝酿和思考,然而现在要在短短的两个星期里定稿,谈何容易?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紧张,有些手忙脚乱。
        当天傍晚6点,外面已一片漆黑,接受教材编写任务的沈校长和我们几个语文骨干还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这时,马校长一脸微笑地走进来,看见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打趣道:“急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教材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心想:都什么时候了,马校长还跟我们开玩笑,我们编都来不及,哪还来得及做?
看着不解的我们,马校长接着说:“你们已经做了,还愁编不出?语文校本教材内容和你们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同出一辙吗?四年级组织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宜园亲子活动不就是最好的教材内容?”
一句话激起了我们的灵感,心中豁然开朗。长期以来,我们让语文走向实践,走向综合,走向生活,积累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学习,享受生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这些不都是校本教材很好的素材吗?思路通了,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我们年级上过的‘走进古诗乐园’”、“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有的说,“有趣的对联”、“成语王国。”还有的抢着说:“下个星期要上的‘家乡的陶’”……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你曾经做过的,我即将要做的,大家思绪飞扬,《让语文走向生活》总题目定下来了,四个版块《家乡风景线》、《文苑万花筒》、《教材互联网》、《亲情碰碰车》也相继成型。
你瞧,“教材是做出来的”就这样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作用有多大!其实,当人困惑时,可能最需要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它采下智慧的火种,燃旺思维的原野。
        第二天,教材编写分工会议如期召开,马校长也赶来参加。沈校长分配任务后,马校长作了总结性的发言:“让语文走向生活,这是一份真挚的情怀,这是一种全新的境界,更是我校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实践与探索的结晶。今天有机会将它编为我校的校本教材,这是很实在的事。我相信大家能把它做好。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马校长的话既是鼓励,也是标杆。我们感到了压力,也充满了信心。紧张而忙碌的编写开始了,终于,校本教材出炉了。结果是大获褒奖,获得宜兴市校本教材比赛第一名。
“要做就做最好!”马校长轻拨琴弦,催生了我们的行动,让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难以忘怀的三次谈话
汤建英

         作为培源分校的负责人,我很幸运,因为在工作中能更多地获得马校长对我面对面的指导、教诲,手把手的提点、帮衬。几年中,马校和我的三次谈话给我印象颇深。
         一次是在他办公室里。2006年年底,学生的期末考试结束了,三个校区的老师像过节似地聚到城中批阅试卷,我也和大家一样,埋着头快速地批着试卷。突然马校长的一个电话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我忐忑不安地坐在他面前的沙发上。只见他起身帮我泡了一杯茶,再缓缓地坐到沙发边,点了一支烟,开口说:“学校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让你到培源负责校区工作。”什么,叫我负责培源的工作,培源分校是实小的窗口,我去能行吗?我暗自思量。马校分明看出了我的担忧,便说道:“你曾在培源工作两年,对那儿比较熟悉,也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你放开手脚去干,学校会支持你,我会支持你!”略作停顿,马校又说:“校区的负责人不同于原来的教导主任角色,校区虽小,五脏俱全,它需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你要尽快完成好角色的转换,学校的管理要追求精细……”
        听着马校的话,看着他办公室里那幅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骏马图》,我暗自在想,我需要完成从埋头赶路到放眼全局的转变,绝不能再停留于苦干的层面,我要学会灵活与圆融。
这次谈话是马校长给我的壮行酒。
        第二次谈话是在电话里。2007年底,那时培源刚接受完宜兴市政府督导室的督导,评价不错,我有些沾沾自喜。这时我接到了马校长的电话:“这次调研你们辛苦了,领导的评价总的来说比较好,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较好的层次上,我们还要好好总结,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工作中要转变思维方式、优化工作方式。对人要把握心理,善于激活;对事要精心准备,务求最好……”我一只手握着电话,一只手不停地记着,惟恐落下一句。是呀,这么点成绩就可忘乎所以吗?马校长的话让我如醍醐灌顶,作为实小人,凡事不能只求尚好,应求更好。
这次谈话是马校长送给我的一贴清醒剂。
        第三次谈话是在饭桌上。今年的上半年,学期将近结束,我和培源的老师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市委蒋书记在调研培源后的高度评价,一方面是培源分校公办民营机制面临调整,培源未来何去何从不甚明了,教师情绪不够稳定,我也心烦意乱。我在怀疑自己的选择,我也怀疑自己的倾情付出,心情便如那炎热的天气,燥燥的,辣辣的。
         那天刚巧同事请客,马校长看到我情绪不高便让我坐在他边上,饭吃到一半,他就最近的工作向我轻声交待了一番,又叮嘱道:“要沉得住气,要学会从容应对变化,放心工作,办法总比困难多。”那天我虽多喝了点儿,但这两句话我没有忘记。确实,人不经历挫折是难以成长的,人的内心不经历迷茫、困顿是难以成熟的。
这次谈话是马校长在我一度迷茫时的指南针。
我无法忘记生活中马校长如兄长般的几次谈话,我也无法忘记马校长在工作上所给予的鼓励与鞭策,我更无法忘记马校长对我的示范、引导、提点,教我管理之道、做人之道。

三件小事话大气
潘国伟

        2004年4月,当许多学校正为两所民办中学的招生考试埋头苦干、暗暗较劲时,马校长召开了实小毕业班教师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实小的教学应追求什么?”。在会议总结发言中,马校长说:“我们所追求的质量应是全面发展的质量,科学真实的质量,自然生成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考取了几个,哪个孩子考到了第一名。”会后,实小调代课申请制、练习讲义审批制等规范教学行为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实施。在当年的毕业会考中,实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当两所民办中学的喜报送至实小,马校长却作了冷处理:不张贴、不宣传、不攀比。
        大气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因为有了平和的心态,才不会被环境压力所迫,不被浮名虚利所惑,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引领自己的团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001年至今,实小从一个校区发展成为拥有“一个本部、两所分校、两所附属幼儿园”的办学集团,面临着优质师资的稀释现象,正当学校用人之际,马校长却推荐或爽快放行,让吴红华、钱阳辉、史玉君等9位骨干教师先后走出实小,走上了兄弟学校的领导岗位。很多人为马校长可惜,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名师,最后却未能留在实小和自己一起打拼。马校长却大度地说,人才不是谁的私有财产,他们能发展好,是教育之幸。而他们走了,又给了更多的年轻教师以机会与空间。教育是一代代人进行着的接力赛,教育就应该让一代代人得到真正的成长。
        大气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成功的管理者必定拥有博大胸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让管理的团队充满生命的活力。
       2007年冬,马校长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赴英国进修学习。期间,适逢省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验收,我校是必查单位,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虽精心思考、组织研讨、周密部署,但终究心中无底,我忍不住给马校长发了一个请示短信,不久他给我回了一条短信,短信的内容我依然清晰记得:“我远在英国,学校工作只能靠大家。相信自己,相信同志,放手工作,定能不辱使命。”最后不失幽默地来了一句,“国际漫游价格昂贵,请示汇报浪费钱财。”前不久,《校长》杂志记者来校采访时,曾问我在实小当副校长有什么感受?我回答说:“担子重、压力大、成长快、心情好。”因为在学校管理中,马校长强调角色定型、职能定位,做到管活不管死,放手不甩手,服务不干预,坚持“三管三不管”。这就意味着副校长需要独当一面,针对校区,做好管理一把手,第一责任人;需要胸怀全局,面对全校,做好校长的参谋和助手。
        大气是一种大智慧。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有所作为,更应该有所不为。因为有所不为,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心力有所作为;因为有所不为,才能让其他人有所作为,才能引领团队走在同心、同行、同赢之路上。
 

品 文 悟 教
庄   婷

        前些日子,我为参加学科带头人的赛教忙得焦头烂额。身边的同事们都成了我的策划,纷纷为我献计献策。
        一个寒风萧瑟的早晨,我满怀着自信,早早地踏进了试教的班级。许多同事赶来为我加油。在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乌黑而整齐的头发,宽大而熟悉的眼镜,沉静而严肃的表情……是马校长!他也来了!
       课堂上,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激情昂扬的导入,循循善诱的点拨 ,娓娓道来的铺陈…… 孩子们在我的点化下,热情高涨,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室外寒风依旧,可室内早已温暖如春、其乐融融了。
        课一结束,同事们就无拘无束地议论开了。有的称我上课大气,有创意,有风范;有的说课上一个细节生成很是精彩……带着几分得意,我听着大伙儿的评议。
         “我们不谈课,先来好好读读文本!”一旁的马校长发话了。一时间,大家沉默了。这是一篇简短的说理文,这么浅显的文字还能读出什么?我并不在意。
       “礼贵于言,贵于行,更贵于一颗高尚的心!这一点,你们在教学时不可忽略!”不知何时,马校长抬起了头,那含着笑意的眼睛里分明闪动着智慧的灵光。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呀,我怎么没能透过文字,品出这个“心”字呢?课堂上,我只是停留在了文本的表层,看来,刚才的“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只不过是浮华的“秀场”罢了,我居然还自鸣得意?想到这里,不由一阵脸红。
         语文课如果没有深入地挖掘文本的内蕴,没有滋润孩子的心灵,没有对生命的仰视,怎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语文呢?对,课必须另起炉灶,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盈知识,提高素养,放飞心灵,成长生命。
         于是,接下来的课堂,我顺着文路,专注地带领孩子们将平面的文字,读“立体”起来。孩子们的眼中、口中也跃动起了灵性。课堂中,多了深沉的思考,灵动的表达,单薄的课文也随之丰厚起来。
         正当大家听完我第二次磨课,马校长又意味深长地说:“在你总结全课时,还可点上一笔。言可以学,行可以练,唯独心,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修!”那一刻,我清醒了,开窍了。马校长哪里是在向我们品评课堂,分明是在诠释教育教学的真谛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