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
局长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8期 总第4609期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8期  下一期
建设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
来源: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局长 作者:李方平 发布日期:2013-04-23 14:38:15

    

     为了进一步解放学校课程权,促进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建立适合儿童发展需求的学校课程体系,无锡市崇安区从2010年秋季起,以“主动发展日”为载体启动校本课程改革。
     “主动发展日”即每周五下午集中半天时间,打破班级及学科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完成相关校本课程任务。从课程的内容看,“主动发展日”主要包括菜单式艺体活动、项目式科技活动与体验式生活活动。如果把人的完整人格比作一座“鼎”,那么其三根柱子应是认知、科学与审美。“主动发展日”着眼于三位一体,通过活动和引导,发展儿童健康的人格。从课程的功能看,半日活动将儿童独特的发展需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突显“为谁开发”的价值取向;从课程的运作看,它强调教师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学生体验的课程之间的有效转换,指向学生获得的课程;从实施的效果看,“主动发展日”是兴趣发展日、快乐发展日、创新发展日、幸福发展日,它贴近了儿童最迫切、最直接的成长需要,为我区融入国际主流课程范式注入了新动力。
     一、打破学科和班级壁垒,从单一课程走向多元课程,让每个学生主动而具个性地发展
     我们在多次调研中发现: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科课程才是“课”,而且这种看法根深蒂固。学校安排的一些兴趣小组,只能满足少数学生发展的需求。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深感教育的滞后性。有些学校虽然将校本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但只是点缀,存在着以下问题:1.价值的缺失,校本课程意识淡薄,或将校本课程简化成兴趣班、兴趣小组活动,缺乏深层次的课程价值取向;2.技术的缺位,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程序和科学的定制方法;3.资源的缺少,教师、教室、场馆、基地、媒介等课程资源无法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让课程成为师生赢得福祉和快乐的家园?我们决定以“主动发展日”为突破口,将部分校本课程整合在一起,改变随意、单一的课程实施状态,优化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激活学校开发课程的意识。经过多次酝酿,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即树立“一个宗旨”:建设现代课程,促进儿童发展;实现“两个改变”:改变课程为素质教育服务;改变单一课程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模式;取得“三个突破”:既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又提高教育质量;既加强基础又培养能力;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
     有了这样的思路,我们出台了《崇安区中小学实施“主动发展日”指导意见》及《崇安区中小学实施“主动发展日”评价方案》,一场区域性教育改革启动起来了! 
     ——打开学科大门,建设综合课程。在“主动发展日”的实施中,课程设计最为关键。向学生提供的课程菜单,不是学科的翻版,而是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校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连元街小学着力打造“缤纷连元”课程,学校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了130多个课程项目(其中有近50项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活动项目力求跨越学科,如“小明星话剧团”,把艺术和语文整合在一起;“电脑动画”把信息技术和美术整合在一起;“读书漂流”把阅读和社会实践整合在一起;“国学讲坛”将文化经典与德育体验结合在一起;“头脑OM”将科技与生活整合在一起;“田园课程”将劳动与贸易整合在一起,并围绕着“田园”展开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活动。再如,兰亭小学围绕“书法体验”项目,把书法和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这样就解放了儿童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同时,也使我们的课程教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打开班级大门,建设开放课程。主动发展日坚持以兴趣为纽带,打破常态下的年级和班级组织,学生自主选择辅导老师和活动的内容、形式。广丰中学的改革步子迈得最大,除了周五实施“走班制”以外,他们还在初一开辟试验田,将数学、英语、艺术、体育学科分成一个个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兴趣,自主选择项目进行走班学习,重新诠释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内涵。“走班制”的实施,激发了校园的无限活力,师生共同去体验内蕴、丰富涵养、提升悟性、锻造技能,获得最优质的生命状态。
     ——打开学校大门,建设实践课程。主动发展日实施后,学校的视野宽了,除了教科书外,各种图书资料、报纸杂志、录像录音、网络资源乃至现实生活、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都是“活教材”。除此之外,积极开拓外在社会公共资源,形成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相结合的强大发展合力。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中存在各种有形、无形的“墙”。教师之间、学科之间、校内外之间,存在着坚强的壁垒。“主动发展日”的实施,推倒了形形色色的“墙”,打破了旧有的教学观念,带来了深层次的教育变革。“课程”一词在拉丁语中本意为“跑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跑的过程和经历”。因此,课程从本源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要为儿童铺筑一条促使他们自我成长的“跑道”,就是要引领着、协同着、辅佐着儿童在这条跑道上跑。
     二、引导教师发展,从学科型教师走向复合型教师,为每个学生主动而具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我们坚持“高位思考”,现代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干、教师队伍?同时又坚持“换位思考”,我们的教干、教师有什么样的需求?早在2009年,我们未雨绸缪,适时提出卓越教师建设的总要求,启动系列培训活动,以此推动现代课程的建设。
     ——加强特长培训,挖掘课程潜能。按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2009年起,全区近1500人次参加了涉及动漫、网页制作、机器人比赛、书法篆刻、茶艺、陶艺等数十个项目的特色培训。这样的培训顺应了课程改革自主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潮流,全力打造通才教师、特长教师,为我们实行“主动发展日”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而随着“主动发展日”的深入推进,又反过来拉动教师发展工作,不断根据需要开设新的教师培训课程,真正落实“一人多品”的课改诉求。在特长培训过程中,我们聘请近百位拔尖人才及大师级人物授课,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为了适应未来儿童发展的需求,我们对“80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计划地推进通才培训。
     ——加强社团建设,丰富课程文化。从2011年起,我们通过工会组织,组建了朗诵、动漫、合唱等多个教师社团,首期吸引了近300名教师参加。为了生命样态优化而创新,这是人的文化属性。而社团建设正是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教师文化社团的建设,进而完善学生社团建设,推动“主动发展日”的发展。我们把社团建设当做文化来做,把“主动发展日”当做文化来做,力求体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教育理想。崇安区正是以宽厚的文化胸襟做教育,努力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加强对外交流,拓展课程眼光。我们积极扩大教育视野,坚持“走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请外国教育专家来我区引智培训,全体校级领导“就地留学”,另一方面选派多名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提高培训效益。“十二五”期间,这种国际交流将成为常态,力争一大批卓越型校长、教师成长起来。从2010年起建立长三角挂职圈,选派了近20位校级干部区外挂职,在实战中接受“培训”。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培训,拓宽了课程设计的眼光,使得崇安区的课程建设与国际接轨。
     主动发展日的实施,满目风采连天来。从师生反映、社会反映看,它已经取得初步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能力、动手动口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对社会接触多了,了解多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得到了锻炼,转变了教育思想。
     当下,似乎人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社会评价标准单一,社会各阶层地位和收入的差距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当人们在把板子打向“制度”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也正作为“制度”的参与者,甚至是推波助澜者,共同营造了病态的教育现象呢?作为教育部门,我们是不是做过“反教育”的事情呢?崇安区推出的课程改革,至少可以说是教育环境下的一抹亮色。
     为了将“主动发展日”引向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事情:一是进一步加强课程领导力,完善课程评价,以评价促改革,让学生素质落地生根;二是进一步加强课程执行力,真正站在学生发展立场设计、实施课程,改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简单化”“感官化”“技能化”的肤浅做法,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三是进一步拓展文化影响力,把“主动发展日”做成一个文化品牌,真正推进我区的内涵式、个性化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