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开启学期新征程———扬州市邗江实验小学暑期教师读书实践活动剪影
学校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4期 总第4682期 2013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4期  下一期
读书,开启学期新征程———扬州市邗江实验小学暑期教师读书实践活动剪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3-09-17 13:23:47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智慧;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有礼节……书,带给人类的好处,数不胜数。为了鼓励老师多读书,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扬州市邗江实验小学在暑假期间特意为学校老师精心筹备了各类书籍,希望老师通过读书,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补充自己的精神食粮,在新学期更好地发挥“领路人”的作用。

     
     好习惯铸就高效能
     徐   平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高效能教师的10个好习惯》。这是一本让教师累积经验的书籍,相对于那些理论的书籍,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一些。
     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作为高效能教师的10个好习惯,分别是:会设计、善激趣、创情境、会发现、会倾听、会提问、善调动、会调控、会赏识、会反思。
     对于每一个好习惯,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来举例说明。我细细品味着大师们的教学方法,感受着他们的教学理念,琢磨着他们在教学中的机智与技巧,收获颇丰。
     这些习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随处可以用到,也是我们多数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书中在说“会发现”时,列举了北京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赵景瑞的一次作文课,他在课上要求学生们观察一张被裁成4份的B5纸,开始时同学们只是说这是一张纸,赵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知识盲点:他们都认为“观察”只是用眼睛看。针对学生的“误区”,赵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并引导其不断升华,让学生们透彻理解了“观察”这个知识点。在解决了这个知识点后,学生以后的“观察”就变得容易轻松了。
     作为一个从教已经超过十年的“老教师”,看完这本书,才明白自己还是一名“新手”,书中这些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新学校  新概念  新发展
     李明星
     假期里,我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著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实践,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作出的深刻剖析。几个新概念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
      “客户”的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对谁负责”和“为谁服务”,这是两个概念。我们要为学校负责,要对校长负责,但他们不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是学生,是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为我们的客户服务呢?李校长指出,从学校层面来讲,就是要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搭建各种平台供客户(师生)选择,有了选择的校园才能生机勃勃。
     “流程”的概念。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操作模式和操作流程以保证好的结果。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要么有流程而不执行,因而造成不好的结果。如学校图书馆购买图书时,要首先考虑教师需要什么图书,学生喜欢什么图书,不然,图书就会躺在图书馆里睡大觉。
     “失败”的新定义。李校长指出,我们要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反而是有问题的。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书中他举例说,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开一次运动会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们要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的开发上体现我们教育人的智慧,学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开发校本课程、设立生本课程,为师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抓住机会。
     李校长的这本书,让我们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激励我们成为会思考、会实践的教育工作者,把我们渡向教育理想的彼岸。

     
     给教师的建议
     秦仕祥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有感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没有深奥的大道理,语言直白、朴素,但是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为我们教师工作指明了方向。我读了此书之后有两点非常深刻的体会:
     体会之一: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给他们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了,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了。因此我也借鉴了这种方法,用好奇、探究这根“丝线”栓着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内含数学知识、外显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探究的欲望;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同伴交流、全班汇报,最终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到磨砺。
     体会之二:读书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我感触颇深,对于读书我是有深切体会的!本来就喜欢读书的我,曾先后发表过多篇文章,尝到读书的甜头之后,我对书更加痴迷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能够宽厚待人,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一切,不被私欲所困扰……
     读一部好书就是与大师对话,在书中,我细细品味大师的思想精髓,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使自己努力成为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笔尖传情情意浓
     刁   佳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其工作虽千头万绪,却处处充满着教育的艺术。暑假期间,我阅读了《班主任创意市集》一书,这本书凝聚着作者们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师生关系板块中诸如《给孩子捎张小纸条》《纸上聊天解矛盾》等文章内容让人耳目一新,颇为惊叹。
     尽管现如今电子技术已相当发达,传统的纸和笔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张便签或是一张小纸条,亦能充当搭建师生间良好关系的桥梁。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虽是一张不起眼的写着一行或几行字的小纸条,在学生的心中却是一件宝,饱含着老师的关心与期望,能够将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胜过千万句说教。“失败了不要紧,失分了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心!加油!”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已记不清是初中阶段哪一次考试后老师给我的小纸条,可是却仍旧清晰地记得纸条中的每一个字。它们反反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并时刻提醒着我,鞭策着我,仿佛老师一直在身边为我加油助威。曾经,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老师一张纸条让我体会到了那份特殊的关爱,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如今,我们也可采用此种方式向我们的学生表达期许与爱意,也许它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
     人们常说,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若给学生一杯水,学生或许会回报教师一桶水。也许教师传递给学生的那一张张小小的纸条仅仅书写着几行简单的话语,所能诠释的东西也不多,可是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却是满满的喜悦,因为它所彰显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无限关爱,这比任何东西都能温暖学生的心田!

     
     做好班级领头人
     何荣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既是教育的实施者,又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侯春光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首先、班主任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做一名好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幸运的,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是幸福的。对此,我很认同,特别是书中讲到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是让我感同身受。那么,班主任要怎样做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他们呢?
     1.换位思考 后进生在班级里属于“弱势群体”,在很多时候他们显得无助与自卑。当班主任能和他们成为“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开始形成了。
     2.关心学生的需要 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学习的需要外,还有其它有关人生和生活的需要。班主任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3.欣赏每个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并赞赏学生的优点。这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是大有益处的。
     4.用爱搭起师生之间的桥梁 对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民主,用心去了解他们,欣赏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尊重,用爱去鼓励他们,包容他们。
     5.期望——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班主任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目光放在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公平地参与班级活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班主任工作艺术博大精深,靠一本书,一次经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做好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成为一位优秀的、学生喜欢的班主任,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在英语教学中寻找“兴趣点”
     陈   瑾
     利用暑假这段闲暇的时间,我翻阅了王晓阳翻译的《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一书。这是一本集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从教学的对象,教学方法与语言技能,资源世界,教师的管理技能以及教师的个人与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同时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实践的案例,不失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本书,使我的教学理念更加清晰,为我日常的英语教学找到切实的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的第三部分“资源世界”一节,给我印象最深。这一章节对于将歌曲、韵律诗、游戏、故事等纳入教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详细介绍了在英语教学中怎样使用新技术。对于这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己也做了许多的尝试。学生们喜欢歌曲和韵律诗,强烈的节奏感,押韵的字词,朗朗上口。
     在英语教学中,有时感到记忆单词和句型难以掌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进行创造,自编儿歌,利用儿歌来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对巩固记忆有一定效果。如: It's a ball, not a doll. It's a doll, not a ball. I like doll , I like ball. 当然歌曲和韵律诗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的运用。我不仅在课上让学生使用歌曲和韵律诗,还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编、多说、多演,将生活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我常常能听到学生念着课上的歌曲和韵律诗欢快地奔出课堂,看到孩子们在课间用自编的歌曲和韵律诗开心地做游戏,用英语讲故事给同学听。这就是歌曲和韵律诗的独特魅力,恰当地使用它,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