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直、省直单位及驻苏解放军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 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重温师德承诺践行教育服务 常熟市莫城小学书香校园硕果丰 图片新闻 还教育一片绿色,让“父教”润泽生命
精彩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3期 总第4772期 2014年03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3期  下一期
还教育一片绿色,让“父教”润泽生命
来源:常熟国际学校 作者:吴昌龙 发布日期:2014-03-07 16:43:59

  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父子亲情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其收视率一路飙升,并迅速登上各大门户网站版面,一时间全民瞩目。透过红透了的节目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明星老爸的育儿“秀”都“秀”出了什么,以至于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响?
  在节目中,郭涛、林志颖、田亮、王岳伦及张亮五位“星爸”和孩子组成“亲子小组”去乡村体验生活,并独自承担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任务。但后来郭涛在采访中透露:“本来是想带着儿子来放松一下,没想到比平时还忙。”
  “忙”,应该是形容当下民众的一个标识字。也因为工作繁忙,一些年轻家长把对孩子的照顾、教育等责任全部推给了年长的祖辈。他们奔波在外,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但是却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除此之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出现也折射出因他们的离开而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因由“父教”角色的“淡出”而萌生的隔代教育、不会教育、乱教育等现象盲目丛生。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父亲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是思想的世界,是人造物的世界。父亲是儿女的教育者,是儿女走向世界的引路人。”可见“父教”角色是多么的重要。
  节目里郭涛的儿子在吃面条时把汤洒到衣服上,晚上又把水洒到了被子上,令爸爸郭涛表现出急躁、抱怨、不安的神情。田亮也坦露心声:“面对女儿的哭闹,我只能频频默念‘慈祥的爸爸’这句紧箍咒来约束自己不发脾气。”节目中,明星爸爸们面对孩子哭闹不停时的不知所措,面对一堆食材时的一筹莫展,其在照顾孩子方面表现出来的“稚嫩”让人捧腹之余又不乏引起对中国式父爱的思考。
  除了一位位“星爸”糟糕的表现之外,另一种就是“隔代教育”。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比如我班上的一位男孩,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平时什么活也不用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的个性,表现出逆反心理,奶奶说他一句,他会顶上两句。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一点也不想做,速度也很慢,别人用2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甚至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
  看来,当下的“父教事业”似乎走上了两难境地。但是,教育是“生态”的,是“生命”的,是“绿色”的。吕叔湘先生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孩子仿佛是一棵棵幼苗,他们不仅需要阳光、还需要空气;不仅需要鸟语花香,还需要风和日丽。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父教不教”现象的出现是当下社会发展中,反映在家庭教育上的一种“生态教育”的失衡现象。
  由失衡而产生的教育方式也就难免走向错位、偏差、混乱、盲目。很多爸爸们误认为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就可以给孩子更为优越的教育条件。其实不然,因为童年的那份关爱和呵护又怎能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呢?
  当“爸爸去哪儿?”变成“爸爸去哪儿了?”,当“父教事业”成为一种人人纠结的社会问题,刺激了每一个爸爸的神经之后,爸爸们是否才会意识到在亲子教育中“自我本位”的缺失,才是否会肩负起身为人父的责任呢?
  母爱似水,父爱似山。孩子的成长缺不了如水般柔情的母爱,更缺不了如山般厚重的父爱。还教育一片绿色,让“父教”润泽生命,有了思想的启迪,行动还会远吗?

  吴昌龙:小学语文教师,获得县级“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市“优秀辅导教师”,“全国科技优秀辅导员”称号。教研成果丰硕,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当代教育家》等CN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长三角“黄浦杯”、江苏省“师陶杯”等省市级科研论文获奖三十余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