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如东县马塘小学担任校长8年,前年暑期调进如东县实验小学。多年校长管理工作经验,让我越发觉得一名校长用思想引领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在我看来,校长思想的光芒投射到教师行为实践中,必将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义与利之外
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
——泰戈尔
世人的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和“利”打转。“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推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义”将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呼唤教师的奉献精神;“利”则以功利为目的。周国平先生说,“义”与“利”看上去相反,实际上是相通的,“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去履行义务;“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去争夺权利,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生真正的“自我”。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校视角出发讲“义”的职业诉求,还是从教师自身出发重“利”的物质驱使,都不能从本质上指明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其人生价值理应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我以为,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教师的人生价值更多的在其内心世界中,即寻求价值体现的情感满足,实现其本质力量时产生的深层快乐。
管理的核心是触动人心。无论是在马塘小学工作期间,还是来到实验小学,我与青年教师在一起时,没有用献身教育事业的大道理来教育他们,更没有用学校荣誉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来激励他们,而是让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把力量集中在人生目标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并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唤醒和强化教育信仰,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和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人生境界的高低优劣。
——爱因斯坦
有人统计,人一生的业余时间(去除睡眠)大约是工作时间的3.4倍,作为教师,加上寒暑假的业余时间将会更多。处于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同情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快慢、事业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与否。惜时如金往往事业有成,弃之如敝屣必然平庸一生。
上世纪80、90年代的教师都有这样美好的回忆,一般校园中都有几排红瓦平房教师宿舍,新分配的教师平时都住在这里。每当夜幕降临,教师宿舍灯火通明,年轻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相聚在一起畅谈理想,交流读书体会,揣摩教学技艺。当年,有很多学校青年教师借助学校集体宿舍,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建学习型组织。如马塘小学在1984年由校内杨曙明、陈泽等四位青年教师发起组建了“红烛社”读书组(后来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先进读书组织),组织大家一起参与自学考试,课余时间一起读书学习,备课研讨,从而奠定了马塘小学蜚声省内外的基础,一批批教育教学骨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时过境迁,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校内的老平房逐渐拆除,继而建起了新教学大楼,青年教师纷纷搬出校园,青年教师在校集体生活成为了历史。
要是下班后将这些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坚持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能行吗?在马塘小学工作期间,我与学校分管师资队伍建设的沈澄副校长、刘剑华主任商量,三人一拍即合。我们选定每周三晚开展一个半小时的“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每学期制定具体活动计划,逐周落实专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读书学习、科研讲座、学术沙龙、即兴演讲、专题写作等。后来,我调进实验小学,我与党支部书记朱洁芬副校长商量好,面向校内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建立了“不倦研究社”。我们采用“卷入式”培训方法,通过起初19位核心成员不断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利用好课余时间。创建组织给青年教师个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开展课余研修活动真正让全体青年教师体验到“与其孤独行走,不如结伴而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才能走得很远”(新教育语),他们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成就着他人。
一切靠我们自己
在命运的火炉里,我们也许注定成不了一柄锋利的宝剑,但我们可以铸造成一件凶猛的钝器。
——一位哲人
马塘小学地处农村集镇,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可以利用的内外部资源比较少,教育科研专家、大学教授一般不愿来,就是能来,学校也负担不起。最近几年,新分配的师范生素质连年下降。外部环境、教师自身先天条件都不理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慢船先开”,传承学校“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将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营造想学、愿学的研修氛围,让他们在自学、自研、自我反思中提高。
为了鼓励教师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利用早晨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在学校阅览室里“早读”;鼓励他们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逛书店,自由购买教育理论书籍,费用由学校报销;自发完成“家庭作业”,即每天至少看报或上网一次,一周至少看一本教育期刊杂志,一个月至少看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摘录教育科研卡片100张,让读书成为教师课余的一种生存方式;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勤奋读书,图书室管理员统计借阅情况,每学期评“读书积极分子”;到青年教师家中拍摄藏书情况,评选“藏书家”。
为了让教师能得到专家和名师的指点,我鼓励青年教师登门拜师,寻求理论指导。除了在校内拜师外,更鼓励他们向校外的教科研专家学者拜师。特别倡导他们利用外出参加研讨会或培训学习的机会,寻访名师,拜访专家。回校后,完成“四个一”:上一节汇报课;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一条建议;写一份收获体会;在学科组内作一次汇报。人本的管理和硬性的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职业良知和行为自觉,有效地保证了外出研讨学习的实效。
最重要的是坚持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爱默生
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无论是马塘小学的青研组,还是实验小学的“不倦研究社”,我们都制定管理制度,与青年教师签订“活动公约”,并认真策划组织好每一次活动。老师们的不计报酬,不计得失让我感动。听闻葛红梅老师在来校的路上摔倒了,跌伤了左臂,我惦挂她来回途中的安全,尽管每次活动结束时都有无数次安全行走的叮嘱。我也曾有过内疚,甚至为活动安排产生过动摇,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全体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这更迫使我冀望通过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提高专业素养,给教师予以回报。
马塘小学青研组活动先后开展了5年,实验小学“不倦研究社”活动仅有2个多月,这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如何做到坚持,必须突出三个要素。
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参加课余研修活动是件苦差事,不仅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而且要耗用许多脑力劳动。我经常对青年教师说,教师在年轻时多吃苦,就是给教育生涯储蓄,这种储蓄的利息将会受益终身,不会贬值,只会增值,而且是高利息。当在吃苦中享受到乐趣,滋生兴趣时,快乐也随之而来。
其次,要守得住寂寞。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我们远离外部世界的繁华,青年教师必须学会定下心来反思,埋下头来研究。因为每一个成功的教师背后都有一段寂寞的心灵旅程。
最后,要善于利用时间。唯有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多做事、勤思考、多动笔,提高效率,才能做时间的主人,跑在时间之前,才能提升生命质量,提升自身人生价值。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人永远不要仅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不如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比尔·盖茨
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中说道:“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团队也是这样,精英仅是少数,绝大部分成员充当着“沉默的大多数”。马塘小学青研组成立之初,每次活动总是那么几个人在唱主角,大部分成了陪衬。我当时就想,青研组决不能变成这样的一个组织,那些陪衬的教师逐步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一两个骨干、三五个优秀教师可以引领青研组的发展,但很难形成一个团队发展的主流。只有将团队中所有教师无序的、自发的个体愿景和力量汇集成有序的、自觉的群体发展势头,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和共振力,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追求,才能形成“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
如何才能让青年教师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呢?我们的做法:
一是发扬“集团作战”精神。青研组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力争文章发表和论文获奖两大类的覆盖面都达到100%,形成一个勤于研究的科研型团队和善于笔耕的研究共同体,继续保持学校“双百”科研成果传统。
二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保证人人唱主角。例如集体沙龙研讨,人数众多,不可能人人发言,我们就创造性地发明了“串门沙龙”。我们将青研组教师分成6个小组,每组8人,选定一位组长家作为沙龙活动地点。晚餐后,其他7位教师到组长家串门,由组长主持,确定话题进行沙龙研讨,并做好记录。“串门沙龙”不仅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充分发言表达的机会,也促进了青年教师间的来往走动和相互交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三是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我们坚持每年与青年教师签订“科研军令状”;收集教师科研成果档案袋,布置在科研展览室里供来宾参观;组建青研组教师博客群,鼓励他们写教学日志;节假日带领教师走进通师二附、无锡洛社、南京拉萨、浦口行知等名校,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历年来,马塘小学教师累计发表文章4100多篇,就是采用了“集团作战”的策略,让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用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的精神,创造了“马小现象”“全国之最”。的确,一个教师的成功只能算作学校的1%,只有全体教师的发展才能铸就学校的100%,学校应该让每一位教师争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一席之地”,最终才能让全校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达到“座无虚席”。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
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
——海伦·凯勒
马塘小学青研组组建5年来,青年教师是否成功我们不能保证,但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所有原本素质一般的教师变得越来越优秀,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是产生了向心力。5年的青研组活动,我们首先是收住了48位青年教师的心。青研组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让他们课余时间的兴趣爱好逐步转向个人的专业发展,并成为一种理想生活的方式,从而促进了他们的素质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科研型、智慧型、学者型的教师,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和科研能手。
二是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在马塘小学科研展览室和荣誉室里,展桌上又新增了数百篇文章,展板上又充实了数百张获奖证书,墙上又增添了数十人的荣誉榜,这些都是青研组活动的成果。
三是收获了马小教师的精神。青年教师个个生龙活虎,人人精神抖擞,说话镇定自信,做事干脆利落,一种从事教育事业应有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追求展现出来,在他们周围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磁场”,辐射到全校每一位教师。
传统师资培训是“以老带新”,然而,我们通过强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走出一条“以新促老,新老共进”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