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哪怕是临时租房也不畏艰苦,其中就有这么一部分人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教育投入不均衡,城乡学校间存在差异;教师的流动方向比较单一,由农村向城市、由偏远向中心地带流动。而产生这两个原因的根源是现行的教育机制。因此,关注农村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必须从机制入手,剖析原因,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就农村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46.49%的网友认为是投入低、好学校少、教学质量不高,而35.39%的网友则认为农村教师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从人民网的相关调查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投入低是导致教育失衡的首要原因。这里所说的投入包括“人、财、物”的投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也随之变化,城乡教育的差距瞬间拉开。职称竞聘、荣誉称号鲜有“落户”农村学校;大多数农村学校实行公用经费包干制度,经费入不敷出;在教育设施的配置上,现代化、前沿性的设施,往往是城区学校拥有优先权。长此以往,城乡学校的差距定会越拉越大。
在提倡教育均衡的今天,要彻底解决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关键是优先弥补农村教育先天的不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上,力争不让任何一个农村学校掉队。同时,在办公经费的划拨和使用上,充分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地调配。比如对偏远地区的学校或是薄弱学校,给予政策的优惠,划拨合理的交通、住宿费用,加大设备的投入,尽快解决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然,教育的均衡除了以上问题外,更多的还是师资问题。不良的流动方式,世俗的价值观,盲目的趋同心理等因素,对择校热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引领优秀教师到边远的农村学校任教?怎样打破家长对名师、名校趋之若鹜的执着追求?一些地方的举措值得借鉴。
有的地区不仅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任教,甚至将其作为活动表彰、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这种教师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给农村学校注入了发展的动力,必然能够改变现行教育不均衡的现象,让交流成为一种自然状态。同时,还需要对农村学校原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深化教育。因为长期的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陋习,让一些农村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有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每天的教学工作只是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新课改抵触,用老方法教学,耗时、费力、低效。对这样的一种教师群体,除了优化制度,实行教师能进能出的政策外,急需的就是观念的更新,师德的培塑,管理的优化,把他们带出去学习,分不同类型制定中长期的人生规划,去除他们灵魂深处的惰性,择优让他们中的佼佼者能够交流到城区学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教师真正动起来,对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还有那句话——安居才能乐业。现在的双向流动还有一些实际问题制约着,特别是教师的住宿问题。如果教师每天在途中奔波的时间太长,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要让教师认同双向流动,变行政推动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就要设身处地为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安心教育,乐于在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我们期盼着政府、教育部门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周正文,扬州市广陵区新坝小学校长,教育硕士,高级教师,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小学数学学会理事、同步课程网特聘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泰州师专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在《广西教育》《小学时代》《江苏教育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等省市级期刊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教育学会、省“新世纪园丁征文”活动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