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学校的课程考试,尤其是语文、数学等主科考试,题目难度要明显高于教材中的习题难度,学生仅靠积累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本无法得到高分。这种因教材与试卷难度不符而产生的教材“青菜豆腐”,考试“满汉全席”的现象在校园中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我们来听听一些教师对此现象的看法及应对措施。
向课堂要成绩
无锡市东港镇黄土塘小学 姚凌花
翻开学生的教科书,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一张张相得益彰的插图,相继映入我们的眼帘。但是如果翻开每年的期末试卷,就会发现如果学生仅学习这些教材内容,根本无法得到满意的考试成绩。这种教材与试卷难度不对等的现象,令很多教师和家长困惑。
以语文教学为例,教材中古诗的课后习题一般会有读课文、背诵课文;钢笔描红、临写;解释带点词,说说诗句意思等。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反映到学生的试卷上,通常会有这样的题目:文中饱含哲理的诗句是什么?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还读到过哪些富含哲理的诗句……试卷中的考点相当多,要做对这些题目,学生需要积累背诵很多古诗句。
在简单的教材与复杂的考试之间,学生肯定是无所适从的。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教材与考试之间的巨大落差,我们有时也无可奈何。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功用。教师在课前的精心备课,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增强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备课时,教师必须根据本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内容,先解读文本、研究学生,挖掘每课训练点,再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将文本知识点开拓延伸,帮助学生提高学科素养,从而为提升学生成绩提供必要保障。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读懂诗意之外,还要根据文本内容拓展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积累同类型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其有效应对考试。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会看、会想、会记。正所谓“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善学,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考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提升学生能力,缓解学生因难度差异造成的不适应,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无奈反应”与“有效回应”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刘 琴
镜头:一位常年执教小学毕业班的老教师,在谈到毕业考试成绩时说:“现在的考试,基本不考书本内容。每次毕业考试,学生的语文、数学平均分正常在75分左右,英语平均分在70分左右,甚至更低。”这对于常年教低年级段的教师来说,可谓当头一棒,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考试均分一般都在95分左右。我吃惊地说:“现状与教育目标完全不符啊!”老教师无奈地回答:“考试题目大多都很难,所以教师们只好拼命深挖题型。如今的教育哪有什么减负,简直是越减越重啊!”
无奈反应:“满汉全席”考试之叹息
回味着老教师的话,我开始认真地审视起身边的现状:升学竞争激烈,分数决定一切。为了高分升学,从小学起,教师在出题过程中往往会把检测难度无限制地提升。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学习时还有快乐可言吗?
叹息一: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是每当学生努力学习后,在考试这一“拦路虎”上收获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还有些教师会不顾试卷难度,当堂宣布学生的考试成绩。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考试产生厌烦、畏难等情绪,会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日渐消沉。
叹息二:教师教学在拔苗助长。《新课标》指出:低段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教材中绿线格内的汉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可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应付更难的考试,就强调绿线格里的字也要会写。这样一来,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人为拔高了学习要求。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既剥夺了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也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违背了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效回应:“青菜豆腐”教材之探索
如今的教材内容具有童话性、科学性、生活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材本身是很好的范例,作为一线教师如何使用好这样的教材,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才是与考试进行有效衔接的关键点。教师在掌握本学科全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对所教学段和所教年级教学的重、难点了如指掌。同时,教师还要抓准时机,恰当地体现多媒体的功能优势,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产生和谐共鸣。教师只有教活教材,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情趣。
课程教学是个慢功夫,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化的过程。适宜的练习能将学生积累的知识通过实践,逐步融入到他们的认知体系中,最终为己所用。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前后相连的情境,从而为迁移教学进行铺垫。迁移教学就是把同一类的课文或知识点组合起来,再适当地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组成块状体系,促使学生在温习中将获得的知识、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构成知识树,形成能力网。
特级教师潘文彬说:“把语文课教得实在一些,让语文回归本真。”当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当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还需担心像“满汉全席”般的考试吗?
“青菜豆腐”才是主角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 孙佳智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与试卷难易程度不对等的情况。而其中最大的不同,莫过于教材教授的内容无法很好地适用于课外阅读。
在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是关注人文类的内容,比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虽然和考试中的课外阅读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外阅读中文章的难度。有些语文练习卷上的课外阅读题目,连教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更何况让学生来解答呢?同时,课堂上所讲解的教材内容通常是浅显易懂的,学生在读完课文后能将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甚至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正确解答出课后的习题。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分析,学生一听就懂,他们就不愿意再去主动学习了。但是有些课外阅读的相关题目,哪怕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无从下手。因为一些教师只是分析课文中的字词用得好在哪里,怎么去读好它,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哲理类文章的内容,没有阐释如何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没有传授如何表述阅读文章后的感想。我曾经也询问过很多学生,大概90%的学生都懒得做、不愿意做课外阅读题,理由是这些题目课堂上没有讲解过,自己也不会做。
教师是考试与教材之间的一道缓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我在日常教学中,会加强指导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让学生“学会”做题。我将课外阅读大致分成了写景、写人、写事、散文、哲理等几类,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应该围绕哪些考点进行答题。在讲述答题方法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悲哀与无奈。实际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悟,体会出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但目前教师只能为了应付考试中出现的较难题目而教授学生解题技巧,从而让学生变成了一个做题的机器。如果教材能和考试紧密相连的话,我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感悟更多,学会更多,成长更多。
现在的试卷需要的不是“难”,不是靠试卷难度去检测学生学习能力,而是要依据课文、大纲,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练习与考试,能用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让他们付出的努力不会付诸东流,能够在成绩上有所回报。或许只有这样,试卷与教材才会平衡,“青菜豆腐”也能在“满汉全席”上大放光彩!
减负不减快乐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唐 艳
在中国的大多数学校中,教材内容与考试范围相距甚远,教材简单不等同于考试简单。中小学教材知识点是有限的,考试的形式却是无限的,所以平时学生有很多练习作业,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也是铺天盖地,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增无减。
社会的竞争、名校的选拔,都需要借助考试这一相对公正的评判方式。所以考试是指挥棒,中国教育的改革必须从考试开始,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永远不能减轻,减负这一目标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其次,在选拔机制还只能单方面依靠考试的情况下,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只有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点,拓展课外知识面,将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效应对考试,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充分调查分析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让学生准备有关学习资料时,自己也应该去搜集更多的资料来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这样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学得快乐,学得灵活。
教师要承认受教育者之间是有智力差异的,要求每位学生都是优秀学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航天员,也同样需要普通的工人、清洁工、司机,培养学生的国民基本素养才是教育的根本,教师不要过分看重分数、注重智力,将学生的其他才能忽略。教师应以学生自身发展为起点,引导并鼓励学生,以发现者的眼光去观察学生的长处。教师如果发现学生今天与昨天相比有进步,就应该适时对其进行表扬,而不是完全以考试成绩评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教师要承认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长,各尽其用。
总之,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共识,做到减负不减快乐,培养出一群健康活泼,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要让国家教委提出的教育方针真正贯彻落实,让学生更有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要让学生知道考试成绩的高低只是暂时的,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时吸取教训。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可否认,成绩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教材与考试之间普遍存在难度差异,这值得每位从教者进行反思,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这门艺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运用合理的手段与方法缓解学生对考试的畏难、不适心理,促其在应对考试时游刃有余,做到积极面对困难、敢于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