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说不
教学一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3期 总第4899期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3期  下一期
让孩子学会说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4-09-25 08:50:55

       一位众人眼中优秀的学生,因为错失班级举办的“最听话的孩子”的名额,自尊心严重受伤。这位学生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质疑:听话的孩子真的是好孩子吗?其实,从近几年的一些学生案例中我们发现并非如此,听话的孩子从小就迷失在“自我缺失”的环境里,长大成人之后,仍然会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主见,独立性差,未必就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对于您身边“听话”的孩子,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学不好的“乖宝贝”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邓小凤
       说起班上最听话的孩子,非小雨莫属。他虽然是个男生,却比女孩子还要文静,就连说话都细声细气,不留神还真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他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宝贝”,上课坐得端端正正,绝不讲话、做小动作,课间活动从不追逐打闹,是个省心的孩子。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处于中下游。他的父母既着急也很疑惑:孩子这么听话,学习成绩怎么就不理想呢?
       他的同桌小雁是个能说会道的“小能人”,说话干脆利索,班级事务总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做。我特地把小雨这个“乖宝贝”和小雁这个“小能人”安排成同桌,希望他们两个能起“化学反应”,中和一下。
       一天,我在班上分析单元试卷。讲完正确答案以后,我让做错题目的学生站起来,并要求他们把做错的题目抄写五遍。小雨和其他做错题目的学生一起站了起来,我又指出了他们做题目不仔细,学习不认真的坏习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小雁站起来,大声地喊:“邓老师,小雨的这道题目写的是对的,你批错了!我的题目写的是错的,你给我打勾了!”我连忙拿过他们的试卷看了一下,原来真的是我批改错了。我把他们的试卷重新批改了一遍,修改了分数。课后,我问小雨:“老师把你的试卷批改错了,你怎么不跟老师说呢?”小雨声音像蚊子似的说了好几遍,我才勉强听清楚:“老师在我的试卷上打叉,我就以为我自己写的是错的。老师说写错的要站起来,我就站起来了。我不敢跟老师说我写的是对的。”
       听了小雨的解释,看着孩子怯怯的眼神,我沉默了很久。我想,这个“乖宝贝”的学习总是不理想的原因就是太过于听话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哪怕明知道老师说的是错的,他都强迫自己认为是对的。学习对于他来说,是父母、老师分配给他的任务。他是学习的“奴隶”,他得到“好孩子”的称号,却失去了创造的活力和学习的动力。反观他的同桌小雁,虽然爱说话,上课时小动作不断,看上去并不是很听话。但是,面对老师的错误,她能大声地指出来,还替小雨“打抱不平”,对于自己犯的错误也勇敢地承认,对待学习,充满热情。
       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可是,像小雨这样听话的“乖宝贝”不敢想,怕想的不对;不敢动手,怕做的不对;不敢说话,怕说的不对。他们以听话为荣,习惯过听话的生活。这样的孩子虽然会让大人省心,但是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好孩子。
       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好孩子不光是要学习好,综合素质更要全面发展,甚至可以调皮一些,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

       别让孩子在“听话”中失去自己
       东台市实验小学 韩莉
       常听大人夸奖某个孩子:“这孩子真乖!”“这孩子多听话呀,从不让人操心。”……也常听有些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就是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一点也不听话。”……在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眼中,“听话”俨然成了“好孩子”的代名词。
       听话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吗?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中的现象引人深思:客轮发生严重倾斜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为什么听话的孩子遇难了,淘气的孩子却获救了?这是因为过于听话的孩子已经习惯于顺从别人的意愿,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在遇到重大事件或紧急情况时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解决能力。
       我的学生小海瘦小白皙,成绩优良,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可是这段时间每到星期一的早上,小海就不来上学,他的爸爸总是以孩子身体不舒服为由打电话来请假。可到了下午,小海会照常来上课。我虽然有些奇怪,可孩子的爸爸亲自打电话请假,应该不会有假。我也没好过多询问。这个星期一的早上,小海又没来上学,而且他的爸爸也没请假。我打电话询问后,小海的爸爸没多久就把小海送到了学校门口。可过了二十分钟,小海也没到教室。我连忙通知孩子的爸爸,和他一起找孩子。一直到中午11点多钟,我们才在明清一条街的石凳上找到了小海。
       我和小海的爸爸跟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终于知道了小海不来上学的原因。原来小海家境富裕,父母总会给他一些零用钱。班上有几位女生经常向他要钱花,而且“胃口”越来越大,小海也很“慷慨”,有求必应,从不拒绝。小海的爸爸发现孩子零花钱用得太多,限制了他零花钱的数量,小海无法满足几个女生的要求,可又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便用逃学来躲避。
       这件事在我们大人看来虽然有些啼笑皆非,却也值得深思:小海在几位女生面前竟也如此“听话”,别人让给钱就给钱,不让告诉老师就不告诉老师,甚至不敢来上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和孩子爸爸的交流,我得知小海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厉。如果孩子不听话,轻则厉声训斥,重则拳脚相加,所以小海一直都很“乖巧”,总是揣度父母的心思,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生怕一不小心违背了父母的意愿。
       作为老师、家长,我们不要用“听话”来评价一个孩子,因为是否听话无关好坏,过于听话的孩子更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更多的应该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在更多的表达中彰显自我、拥有自我。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丹阳市正则小学 印琼
       相比“不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从教十几年来,我总喜欢对自己教过的学生做成长调查。
       小李同学文静可爱,做事稳重,成绩优秀,老师家长布置的任务,总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从来不让大人们操心,是老师、家长眼中公认的“乖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小李考了一大叠考级证书,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可是,令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小李大学毕业后,去了几家大企业应聘,却没能录用。原来在用人单位面试时,小李因为对所提出的问题缺乏个人主见,没有创新性,所以均未录用。
       小鑫同学在还是我学生的时候,是一个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孩子,不爱学习,调皮捣蛋,不听大人话,在家里不是把爷爷的半导体收音机拆了,就是把闹钟给毁了……的确,在教他的两年时间里,班级因为他没少扣过分,任课老师因为他没少伤过脑筋。好不容易才把他平安地送至初中。三年后,在他一次回母校看望老师的时候,竟得知他在江苏省初中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报纸、电台还为他作了专访。
       这两个例子的对比,不得不让我深深地反思。听话的孩子往往胆小、怯懦,都是依靠着大人的意见去做事,没有主见,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提出,长期下去,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成年后,他们往往在工作中也是碌碌无为。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思维活跃,观点常常标新立异,活动能力和抗挫能力强,在社会上更容易站得住脚。很多在学生时期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在社会上反而很快成了单位骨干,有的还自主创业,生意红火。
       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不能按旧观点、老套路去办事,要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路子。因此,在工作中,我注重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有活跃的思维,才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爱开口的孩子,更要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时即使是错的,也不任意批评,而是加以适当指导。在班级活动中,我对那些“好点子、好想法、好创意”给予大力表扬。几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自主表达,自由思维,动手动脑,才能激发孩子的鲜明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样的孩子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孩子需实施“因材施教”
       大丰市大桥小学 李元祥
       关于“听话的孩子是否是好孩子”的话题早就有很多讨论,其中不乏振聋发聩的声音,有人甚至提出“‘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的观点,继而引发更大规模的争议。笔者不想纠缠于这场口水战,更不想探究孰是孰非,只想站在一个学生家长的角度,结合自己作为教师的工作特点,谈一谈关于“因材施教”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和妻子都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一个上七年级的儿子。儿子从小“听话”,是一个让我们很“省心”的孩子。可就因为这点,让我们忧心忡忡。如何让孩子“胆子大起来”“声音亮起来”“敢于站起来”“胸脯挺起来”,是我们夫妇二人多年来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妻妹的儿子比我儿子小一岁,是一个从小就“不听话”,让人很“不省心”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的两个小家伙有时会向我们提出同一个问题(或请求),但在我们这里却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或答复),这让我不禁想起孔子的“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孔子的“进之”和“退之”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魅力。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度的问题,“太过”与“不及”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太听话”和“太不听话”都是不正常的,都是需要想方设法矫正的现象。“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都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教育对象,只有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教育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者无法回避的责任。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通过有的放矢的差异化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而这里所说的“长”和“短”是受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的,因此,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者,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使这一目标得到有效实现。“听话”未必是长处,“不听话”未必是短处,但“盲从”“奴性”“自我缺失”“轻率”“武断”“狂妄自大”……却不能不说是实实在在的短处。
       有人将“听话”与“叛逆”界定为“两个极端的陷阱”,并探寻规避这两个陷阱的出路。有“规训与惩罚”之说,有“阅读”之说,而我只相信所谓“教育”之说,并且始终坚信“因材施教”是最佳策略。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说“不”,不仅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也是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处事的一种技巧。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培养孩子学会说“不”的意识,巧妙而勇敢地拒绝,才能释放孩子轻松、快乐的天性,在未来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好更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