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国说之教育篇
精彩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02期  总第5031期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2期  下一期
超级中国说之教育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5-13 08:52:13

      2015年,韩国推出了七集纪录片《超级中国》,分别从人口、经济、军事等角度分析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中国青少年,理应对自己的国家、生活的这片沃土有更多的了解。在祖国多年来的这些改变中,与我们最贴近、最息息相关的当属教育话题。本期小编就以教育为切入点,为同学们带来——超级中国说。
       旧貌换新颜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里程碑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西周时期,姜太公的《太公家教》中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自那以后,每年的9月10日,我们都会为敬爱的老师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心”字形的海浪托起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这是“希望工程”的标志。
      “希望工程”成立于1989年10月30日。多年来,“希望工程”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8年9月1日,中国几千万中小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那一天是值得记录的一天,因为从那天开始,我国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此前已经免除,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项举措给千千万万家庭减轻了许多负担!
      江山代有才人出
      教育感动人物(江苏地区)
      杨瑞清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他有一个梦想:为农民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这个梦想,沿着行知之路,他默默耕耘、激情探索,犹如一粒种子,深埋进乡村教育的热土。坚持、感激、成长,是他的人生信念。

      刘保宏  徐州睢宁县岚山镇农民,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他被35个孤儿称为父亲;他被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称作“托起太阳的人”;他被广大网友称为“自己还没有吃饱,却能分食给别人的农民慈善家”。13年来,他立志一辈子助学育人,始终实践“助教兴国”的事业。
     李吉林  南通市师范二附小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我国素质教育的旗帜性人物。
她为我国儿童素质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她的“情境教育”极具中国特色,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她对儿童的挚爱、对教育的强烈使命感,50年来从未改变。她无愧于人民所给的荣誉。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体育教育大不同
      南京市浦口区复兴小学李新颖家长:我们那时的学校很小,教室是低矮的平房,地面和桌面坑洼不平。黄土地面就是操场,体育课上大家就在黄土上嬉戏打闹,那也是欢乐的海洋,一节课下来大家都是“灰头土脸”的。
      溧阳市殷桥小学吴汉平老师:“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的脑海里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小学六年,操场边的校园围墙上永远是这两句话。六年间,每当这句话褪色了,学校总会组织美术教师重新、精心地将其描红。这句话,也陪伴我走过了小学、走过了初中。从小到大,早操除了整齐划一的做操外,就是全校统一的跑步,几乎没有其他项目。
      溧阳市殷桥小学学生:“阳光运动,阳光少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校园中各式各样的新鲜标语层出不穷。体育运动中增添了许多富有乐趣、充满运动气息的项目,更有许多有趣的选修项目,异彩纷呈。
      事实胜于雄辩
      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教育
      由数据图表可以看出,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在逐年提升,而到了2011年已经达到全面普及。也就是说,与我们同龄的小伙伴们都能够进入小学和初中接受教育;而由下表可以看出,身边的伙伴们因家境贫困、学业压力和不良行为而中途辍学的已经越来越少,到2020年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小伙伴已经高达9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回顾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沉甸甸的内容与成果不免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人心。同学们,我们接受的教育“分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感受到教育变革的同时,我们也要用知识武装自己,通过提升自身的不足之处而朝着“四有青年”不断前行,取长补短,今后为教育进程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