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
新闻写作不同于“拉家常”,也不同于写作文、写总结,它有自己的写作规律。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一篇新闻的灵魂。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开门见山”,要能让人一看到导语就了解整篇新闻的要点。写好新闻导语,方法很重要。
一语破的法
好的导语要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简短的文字,告诉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设置悬念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往下读。例如:4月11日,在位于华东某地的一条高速公路上,一名司机突然把货车停靠在路旁,并锁上车门快速跑到附近的山上,一去就是两个多小时,这是为什么呢?
化静为动法
一则新闻导语,如果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往往比较呆板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就会新颖有趣,富有灵性。如北京市香山饭店建成开业,当地媒体这样报道:从今天起,人们可以住进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了。在那里,旅客不仅能观赏庭院里的古松、假山、小桥、流水,还可以享受现代化的设备齐全的服务。
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客观的,有说服力的。如果能提炼新闻中的相关数字,并加以对比,运用到导语中,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价值。例:9月1日上午,南京某小学一间教室坐进了22位小朋友,他们每个人的同桌,都和自己长得非常像。原来,这个班一下子来了11对双胞胎,打破了过去最多5对双胞胎的记录。
巧用背景法
新闻背景是新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运用十分灵活,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可以让新闻更丰满。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个导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开启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那一天起,我们的土地,相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多少牺牲、多少壮歌,才打退了侵略者,和平来之不易,历史怎能忘记?
小记者们,导语看似简单,写起来却并不容易。一位外国记者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导语的创作上下工夫,才能让新闻像吸铁石一样,自然而然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健康,从“齿”开始
刷牙小常识
1.细菌易在口腔相对静止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因而睡前刷牙十分重要。
2.口腔清洁不仅仅指刷牙齿,还应包括舌的保健。舌是口腔微生物的主要集中点之一,每天轻轻清洗舌头,有助于口气清新。
3.牙刷最好每3个月换一次,保证较好的清洁性能。
4.青少年更宜选用磨毛小头牙刷,这样更利于牙齿的成长发育。
漱口水能代替牙膏吗?
牙膏是现代最流行、使用面最广的洁齿剂。它的主要成份有摩擦剂、保湿剂、起泡剂、防龋剂等,牙膏最基本的功能是清洁。漱口水的作用是清新口气,除去食物残渣,预防龋齿、牙周炎等,漱口水没有摩擦洁齿功能,所以它不能代替牙膏来清洁牙齿,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性口腔清洁用品。
“老掉牙”是真的吗?
中国有句俗话叫“老掉牙”,许多人认为年龄大了掉牙是正常的现象,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老年人掉牙的主要原因是牙齿疾病,如龋病(蛀牙、虫牙)和牙周病,这两个病都是慢性病,如果同学们从小注意口腔防护,就完全可以避免老了以后“老掉牙”。
牙齿是不是越白越好?
很多人向往一口洁白的牙齿,但牙齿外层是釉质,具有半透明特性,釉质内层的牙本质偏黄色,它的颜色会部分透过釉质,从而使牙齿颜色有一定的浅黄色。所以,牙齿并不是越白越好,看起来自然,与自身肤色相协调的牙齿颜色才是最好的选择。
牙掉了扔屋顶还是扔床底?
到了换牙期,家里的长辈们也许会这样说:“下牙掉了扔屋顶,上牙掉了扔床底,这样长出来的新牙才会整齐。”其实,要想新牙整齐,同学们应该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还要避免用口呼吸,纠正吐舌咬舌、咬手指头或铅笔,用舌头舔牙齿等不良习惯。
关爱牙齿,更关心你的健康。同学们,今后一定要重视牙齿健康,不光自己要爱护牙齿,还要动员全家一起爱护牙齿,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定期去看牙医。拥有一口好牙,让明亮的笑容温暖大家!
扫码看视频
手影系列——海马
海马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海马的爸爸是养育小海马的主角哦,因为海马爸爸胸前有一个可爱的哺育小海马的口袋,这里面可以给小海马提供生活的营养。今天,小编就教大家用手影展现可爱的海马,赶紧扫描二维码一起学习吧!
小小科学家——骨骼
篮球运动员能用手投篮,厨师能揉捏生面团,艺术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同学们了解自己骨骼的构成吗?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小小科学家会给你答案,扫描二维码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