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校园童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27期  总第5247期  2016年06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27期  下一期
聚焦儿童“微社交”朋友圈,你会屏蔽父母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6-06-28 15:43:34

    谁是“刷屏”主力军?当然非“00后”莫属!打电话、写信、串门……这些“80后”儿时的社交方式早已式微。当“00后”乃至“10后”开始构建他们的朋友圈时,沟通方式变得扁平化了。微信、微博和QQ成为“00后”重要的沟通渠道。
    同学们,你们的朋友圈里哪些话题最火暴,哪种语言最流行?朋友圈,你会屏蔽父母吗?
    学朋友圈还得“圈”
    如东县马塘镇马丰小学五(2)班 许潇然生观点
    目前在我们身边最流行的莫过于朋友圈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这个令人欲罢不能的朋友圈。
    学期初,身为班长的我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交流,建了一个班级群。刚开始,同学们一有难题就发到群里讨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可好景不长,“学习”群逐渐变成了“聊天”群。话题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是“TFBoys好帅”,明天是“张杰唱歌真好听”,后天又变成“科比退役我好伤心”……还有一些同学时不时在群中发一些搞笑表情包,真是热闹非凡。
    每天放学回家,有事儿没事儿“借”爸妈手机到群里“讨论问题”的主儿多了。尤其是到了周末,掌控到发言权的我们更是不忘刷存在感,手机不停传来“嗡嗡”声,只一会儿工夫,新消息就有上百条。虽然大家都有点烦它,可又忍不住去翻看。哎,想想以前,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畅游四海”,好不开心。而现在,我们几乎都成了“低头族”,不是在玩微信就是在聊QQ。
    看着我们的班级群一天天逐渐变味。班主任曹老师及时插手,召开了紧急家长会,经过认真商讨,出台如下“群规”:1.每位同学必须加自己的爸妈为好友,并且绝不允许屏蔽,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动态。2.班级群只允许讨论学习中的问题,而且管理员由原先的我变成几位任课老师和家长代表。如有违规,家长将剥夺我们的手机使用权。
    “群规”一出,虽有少数顽固派以“父母剥夺了我们的言论自由”为借口妄图推翻,可结果可想而知。哈哈,看来我们这些“孙猴子”永远也别想逃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了。
    还真别说,在父母的监督下,我们班那些自控力较差的“手机控”们,再也不沉迷于朋友圈了。看来我们的朋友圈只有被“圈”住,才能更有益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呀!
    屏蔽父母?信任的小船说翻就翻!
    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五(1)班 杨玉玲
    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沟通方式,连我们小学生都人人有账号,常刷朋友圈了。有的同学为了“自由”,不想在网络世界中听父母的唠叨,会选择屏蔽父母。不过,也有人觉得,屏蔽父母会破坏亲子关系。
    我并没有屏蔽父母。如果我们与父母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这不就是“信任的小船说翻就翻”最好的例子吗?而且,朋友圈里可能会有一些诈骗信息,这些坏人的伎俩层出不穷,而我们经验不够丰富,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伤害。新闻上不也报道了一些大人在朋友圈被骗吗?他们都会被骗,更别提我们小学生了!有父母帮我们鉴定,就多了两双雪亮的眼睛。
    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保护隐私,设置好友添加验证权限,不要随意添加好友,他们在朋友圈里发的一些链接,可能会让我们的手机中毒哦!
    家长声音
    给孩子一个做梦的空间
    沛县敬安中心小学 陈莫凡妈妈 刘春桃
    小时候,我喜欢把自己的心事偷偷写进日记本里,借此发泄情绪。后来发现,妈妈竟偷看我的日记!于是乎,我开始买各种各样的密码本。日记本锁起来后,再藏到自认为很隐蔽的地方去。却没想到,一切还是徒劳。当时我很不理解,大人怎么那么爱偷窥我们的秘密呢?后来,我当了妈妈。当孩子慢慢长大,开始不再黏着我,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跟我说话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一下子极不适应。
    女儿一年级时,我就帮她申请了QQ,她不经常上,就一直用我的手机关联号挂着。那时,她和同学在网上交流,我的手机同样可以收到信息,但我从不去看,因为我知道,这是孩子对我的信任。
忽然有一天,她的QQ号关联不知什么时候取消了,我再也收不到她的信息了,一下子感觉很失落,同时又很担心:孩子会不会结交什么不好的朋友?会不会玩手机玩到半夜不睡觉?白天她的手机是放在家里的,有几次我试图拿起来,想借着关心的名义检查一下,但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因为,小时候被妈妈偷看日记的心情刻骨铭心。
    相信孩子,放手去爱。无论对的,错的,都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必经的阶段。孩子正是做梦的年龄,给孩子一个自由做梦的空间吧!
    朋友圈家长生存潜规则
    睢宁县桃园镇中心小学 仝运泽爸爸 仝斌
    社会信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交友形式的转型,微博、微信以及QQ成了新生代“00后”乃至“10后”的便捷交友工具。
    作为家长,我总想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当面说会遭到置之不理,甚至会遭遇“白眼”或“顶撞”。我选择主动走进孩子的朋友圈,做好倾听者,不过分关注,不以成人的姿态去说话,即使要说也小心翼翼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浅谈一下看法。
    记得网上报道一位后妈,为了能把“后”字去掉,千辛万苦地加入孩子的朋友圈,每天在里面挖空心思说一些孩子的语言,和儿子套近乎,慢慢地成为儿子信赖的“姐姐”。儿子把心里的郁闷与喜忧讲给“姐姐”听,“姐姐”则讲述“自己”和“后妈”和谐相处的成功事例给他听,来改变其对后妈的认识。然后从网络上走下来,把后妈做优秀,孩子感觉到“姐姐”所讲的温馨故事就在身边,他感觉到后妈的可爱与尊敬。
    想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进入他的朋友圈,在他的圈子里不能指指点点,不能训斥、教导,否则,下一个被拉黑、被屏蔽的人可能就是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