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家长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44期  总第5413期  2017年05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44期  下一期
如何让家中两宝和平相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04-18 14:13:19

包子妈妈:
我们家老大6岁,老二2岁。也许是感觉到父母的爱被妹妹分享了,现在只要我们稍微疼妹妹一点,哥哥就很不高兴。本以为添了一个小宝贝,可以让孩子之间有个玩伴,没想到两个孩子非但没能玩到一块,还时常闹矛盾。如何让两个孩子和平相处呢?
朱棣云
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不管是否生二胎,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都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让他明白,分享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了快乐。懂得分享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有了第二个小宝宝时,就不会感到自己的爱是被“夺”去的,而是拿来与弟弟妹妹分享的,自己的爱并不会减少。
有了二孩后,应该多夸夸老大,比如表扬他能自己动手吃饭、自己穿衣,非常棒,是弟弟(妹妹)的榜样。比如给小宝宝换尿不湿,老大站在一边看,妈妈就可以半开玩笑地说:“你看弟弟(妹妹)还尿裤子,羞羞的,你比他能干,你能帮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妹妹)吗?”家长可以经常告诉老大,他是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久而久之,老大就会把带好弟弟(妹妹)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学着大人的样子一起照顾弟弟(妹妹)了。
另外,在两个孩子闹矛盾时,如果家长总是叮嘱大的要让着小的,这样做就很容易引起老大的不满。老大可能会想,我也是小孩子,凭什么要让呢?其实家长不应该直接跟孩子说谦让,而是要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家有虎妈,如何开导?
倩倩爸爸:
孩子妈妈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围棋、书法、舞蹈,现在居然还打算让她去上小记者班。本来孩子周末就够忙了,这下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了。我俩因为这事吵了很多次。她妈妈说,现在不学,以后拿什么和别人竞争。我该怎样去开导孩子妈妈呢?

徐小龙
盐城市南阳小学教导主任
我个人认为,孩子还是要有一两个兴趣的。当然,兴趣需要培养,孩子小,不能一蹴而就,一下子报这么多兴趣班,把孩子正常的休息时间都挤占了,孩子不开心,家长也被捆绑着,甚至还花费不少培训费,得不偿失。
我在上学时学过长号、风琴、口琴、二胡和吉他,在学校时学得特别起劲,参加的铜管乐队曾到市政府表演。现在呢,一样兴趣也没有留下来,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对音乐比较感兴趣。
倩倩妈妈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家长,像她这样为孩子焦心的家长大有人在。我认为,应该让孩子从众多兴趣班中选择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先学起来,如果不行的话,可以再换别的项目。切不可一下子报这么多兴趣班,结果可能是孩子“样样都懂,样样不精”。
上兴趣班不能强迫,更不能占用孩子全部的休息时间。家长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同时对孩子学习影响较大的兴趣爱好设置一些约束。但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球、看书、下棋之类的,家长们应当鼓励和支持。

父母个子不高
孩子只能个子矮?
菲菲爸爸:
女儿一出生就比其他孩子个头小,现在11岁了,却比同龄孩子矮了一头。等她长大了,处处因身高碰壁、遭人嘲笑时,她肯定会埋怨是遗传了我这个矮爸爸的基因。为了弥补身高的遗传缺陷,我和妻子一直很注重后天努力,然而,一切收效甚微。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这种情况吗?

王伟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保健科生长发育门诊
副主任医师过去人们认为,和遗传因素有关的家族性矮小没办法治,只能通过营养、运动、睡眠等后天努力,尽量将遗传身高发挥到极致,但也很难达到正常的平均身高。现在,研究发现,家族性矮小大都是有病因的,比如:生长激素缺乏、性早熟等。只要及时合理治疗,这些人也能长到理想身高。
不少家族性矮小人群,存在遗传性生长激素缺乏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生长因子的合成,继而影响身高发育。还有些人,虽然生长激素分泌量充足,但一部分生长激素没有活性,也会导致生长因子合成不足,阻碍身高发育。不管是生长激素缺乏,还是生长激素活性差导致生长因子不足,这两类家族性矮小者都可以通过补充生长激素进行治疗。
补充生长激素最好从五六岁开始,但如果孩子肝肾功能不好、脑垂体有肿瘤、高血糖、骨骺闭合,则不适合补充生长激素。建议您带女儿去医院进行骨龄、脑垂体、内分泌等一系列检查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老人太溺爱孩子怎么办?

小健妈妈:
由于平时工作忙,我们把带孩子的事情交给了老人。老人很宠孩子,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很多不愉快。每当我批评儿子,纠正他的毛病时,一旁的老人还会不高兴,总是跟我唱反调。我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刘平易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有着子女和父母双重身份的年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明确角色,尽到责任。
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三分钟热度。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陪伴的过程,而不是看到不顺眼的就批评指责,忙起来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不管不问。
当遇到和老人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同时,不要强调孰对孰错,相互抱怨,而应寻找有利因素,找一些案例和资料,让老人看到因溺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让老人信服。比如: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老人总希望孩子能够多吃一点,专门做孩子喜欢吃的,忽略了营养的均衡,从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肥胖、身体素质下降等不良的影响。
两代人的教育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只不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即便是夫妻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有分歧,更何况隔代教育呢?只要正确处理,隔代教育同样会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