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雨后天边美丽的风景。我们有时会把“彩虹”做成蛋糕,许下美丽愿望;有时会把“彩虹”做成糖果,含在嘴里。今天,小编就教同学们如何将“彩虹”装进瓶子,握在手中,摆在眼前。
实验目的:
了解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同学们发现、实践、探究的能力。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瓶(最好是带盖子可以密封的)、水、洗洁精、植物油、黑玉米糖浆(可用蜂蜜代替)、异丙醇(若没有可以省略)、可食用色素。
注意事项:
实验前以及实验后的液体都不能食用;在倒入液体时,动作要轻缓,不可摇晃玻璃瓶。
实验步骤:
1.将适量黑玉米糖浆(蜂蜜)倒入透明玻璃瓶中。

2.将适量洗洁精倒入透明玻璃瓶中。(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洗洁精一般为无色液体,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洗洁精中混合一点可食用色素。)

3.在透明玻璃瓶中滴入几滴可食用色素(注意与洗洁精的颜色区分开),然后将透明玻璃瓶倾斜,沿瓶壁将水倒入。

4.将透明玻璃瓶倾斜,沿瓶壁倒入植物油。

5.将加了可食用色素的异丙醇沿倾斜的瓶壁倒入透明玻璃瓶中。(注意颜色与水和洗洁精区分开。若没有准备异丙醇,此步可以省略。)

此时,一瓶漂亮的“彩虹”液体就制作完成了,同学们可以将它摆放在家里的橱窗中,作为艺术品供大家欣赏呢!

实验原理:
这是一个有关密度的小实验。实验中,黑玉米糖浆(蜂蜜)的密度最大,沉在最底部,往上密度依次递减。同学们可以尝试改变液体倒入的顺序,观察结果是否一样。还可以选取葡萄粒、小木块、粉笔等物体放入“彩虹”液体中,看看它们分别停留在哪一层!
密度是什么
密度(Density)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的比值,即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用ρ表示。国际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此外还常用克每立方厘米(g/cm3)来表示。
对于液体或气体,还可以用千克每升(kg/l)、克每毫升(g/ml)来表示。
物体间在相同质量下,体积越小,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密度就越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大小、形状、空间位置无关,但与温度、状态有关。大部分的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密度降低,即热胀冷缩。(注:水在0~4℃时有反常膨胀现象。)另外,同种物质密度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定值;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阿基米德与密度的故事
说到“力学之父”阿基米德,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他那次著名的“裸奔事件”。
据说,当时希耶隆二世制造了一顶金皇冠,但他总是怀疑金匠偷了他的金子,在皇冠中掺了银。于是他请阿基米德来鉴定,但是要求不能破坏皇冠。可怜的阿基米德琢磨了半天,累了,准备洗澡休息一下。当他坐进澡盆,看着溢出来的热水时,他灵光一现,忽然想到了揭开皇冠秘密的方法:只要把皇冠放在水里看排出的水量,然后和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作比较,便可以知道皇冠是否掺了假。豁然开朗的阿基米德幸福地起身,直奔大街,兴奋得忘记了此时的他还一丝不挂呢。
实际上,阿基米德发现皇冠中的秘密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测定不规则外形物体体积的方法:同等重量的物体密度大小可以通过排出的水量来衡量。

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质勘探队员根据样品密度,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农业上,农民利用盐水漂浮选种;利用风力扬场,对饱满麦粒、瘪粒、草屑进行分拣;
生活中,人们用来鉴别牛奶、酒的浓度;
产品包装中,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达到防震、便于运输等目的;
在化学萃取实验中,利用密度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来;
科学工作者利用密度来测定河水中的含沙量。
同学们,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密度的小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