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是同学们都有过的可爱童年。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本期,小编和同学们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食香饼”。
中秋节,你从哪里来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
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等神话故事结合,使之充满了浪漫色彩。到了宋朝,中秋节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月饼和中秋有什么关系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便是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辅料,这时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朝,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明代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月饼做得很大,并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这么大的月饼自然要分而食之,于是月饼就有了阖家团圆的意味。由此,“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的传统正式定型。
古代怎么过中秋节
唐代女子中秋“拜月”
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非常丰富。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子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
后来,唐代女子的拜月风俗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共有的中秋节风俗,她们希望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由此还衍生出“月亮占候”“摸秋送瓜”等风俗。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中秋送月饼风俗在明代已开始流行。这一风俗据说源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之风更为流行。
今年的中秋刚过,遥想当时,你们是否也品着月饼,赏着“白玉盘”,吟诵着那首《水调歌头》,融化在那浩瀚的星空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