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把芯片植入体内,你愿意吗?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8-02-27 10:31:29 |
周末,你结束了充实的学习,想看会儿电视,不用寻找遥控器,只需对电视挥挥手,电视就会自动打开;去上学时,你不必再带钥匙,回家时只需对门挥挥手,门也自动为你打开。如果有人告诉你,只需在你的身体内植入一枚芯片就可以实现这些事情,你是不是跟小编一样,觉得不可思议?本期,我们就一起探讨这项神奇的技术。 如何将芯片植入人体? 很多同学是否存在这样的疑惑:芯片到底怎样才能进入人体内呢?是像药片一样被吃到肚子里?还是用做手术的方式将芯片植入特殊的部位?抑或是使用注射器注射?如果是使用注射器的话,芯片又不是液体,这个芯片要多小,才可以被注射进入人体? 据英国《卫报》报道,用于植入人体内的微芯片大约只有一粒米那么小,通常利用一种特制的注射器将其植入人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部位,而这种注射器针头的粗细与人体穿刺针相当。可植入技术专家凯拉·霍夫曼称,将微芯片植入体内的过程,就像打了一针一样。植入芯片以后切口愈合需要几天时间,而微芯片已经留在里面了。 电子芯片的实验研究 越来越多的“科技狂人”认为,既然可以将一些医疗设备植入体内并且不影响患者的生活,那么电子芯片一样可以被植入体内。他们相信人体内植入了电子芯片,不仅对生活没有影响,还会给生活带来便捷。 2014年年底,美国奇点大学教授雷蒙德·麦考利在自己左手的虎口位置植入一个微小的芯片胶囊。据他说,植入过程是一个小手术,他只是流了一点点血而已。“感觉就像是小时候被蜜蜂蜇了一下,植入完成后,芯片所在的地方会有一个米粒大小的鼓包,但没有再产生任何疼痛感。”这枚芯片可以存储数据,也支持NFC(近场通讯技术)无线传输。只要拿手机轻轻在手上一扫,就能读出芯片里存储的信息或存入新的资料。整个芯片的“生命周期”中,写入操作可以超过10万次,存储量则高达1G。现在,麦考利已经把自己的名片信息存在芯片里,他家的房门也装上了NFC装置。回家时,他只要将左手靠在门把上,然后一拧就能开门。
植入定位芯片可防儿童被拐卖?
其实,人类身体还有很多“密码”可作为身份验证,包括已知的指纹、瞳孔识别,还有步态、表情识别等。这些都是比植入芯片更安全可靠的手段。而且植入式芯片涉及道德隐私方面的纠纷,还存在强制植入和未知植入的问题。 技术障碍和伦理风险 小编看过一则报道,瑞士一家公司的员工在手中植入芯片,以此作为进出公司办公大楼的凭证,员工通过“刷手”来获得进入办公大楼的许可。 虽然,将芯片植入人体已经走进现实生活,但就目前而言,要想大规模普及仍有待时日。最迫切的问题在于该项目的技术实现仍然存在瓶颈,尤其是其电池续航能力。麦考利植入的芯片的电量只能够正常使用5~10个月。如果没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必然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此外,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或是伟大的科学设想,其伦理问题都不可忽视。 植入芯片的安全性并不明朗,即使很多植入人体的电子设备都经过了严格的组织相容性实验,对材料有特殊的要求,但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事实上,一些用于医疗的植入芯片已经对人体产生了副作用。 对于将芯片植入体内这项技术来说,建立完善的机制是亟须解决的伦理问题,因为被植入的芯片记录了用户的身体数据,一旦被他人恶意利用,会控制用户的躯体行动,危害到用户的生命安全。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这项神奇的技术克服了所有障碍,越来越成熟,你愿意在体内植入芯片吗? 除了能够将芯片植入体内外,还有哪些装备可被植入人体?扫描二维码,盘点五大可植入人体的科技产品。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