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解开身体“密码”——揭秘生物识别技术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8-03-27 11:04:15 |
从指纹、虹膜识别到人脸识别,生物识别走入了百姓家。人们对这项技术从最初的模糊和好奇,到现在越来越接纳,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的体验。人体到底藏了多少“密码”?这些“密码”都很安全吗?本期,小编来为大家揭秘。 现下流行的生物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
已经办过身份证的同学会知道,在办理之前,工作人员会采集每个人的指纹信息。工作人员告诉小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身份证丢失后被不法分子冒用。如果居民不慎将身份证遗失或被他人盗取,只要在第一时间到派出所挂失,就会及时失效。 看似完美的指纹识别技术,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为了能在手机市场占得一席之位,大部分智能手机在设计研发时加入了指纹识别技术,只需将手指放在手机某一特定位置即可自动解锁。但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解锁,只要手指稍有一点儿湿润,指纹解锁就不那么灵敏了。
人脸识别技术虽然简化了很多程序,减轻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但仍有一些缺陷。小编的同事买了一部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该手机就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只要面部正对屏幕就可解锁。小编对此十分好奇,突发奇想用了这名同事的一张自拍照,没想到竟然成功解锁了同事的手机。无独有偶,最近,网上曝出越南一家安全公司用3D打印出的人脸面具,居然也骗过了人脸识别系统,成功解锁。
尚在发展的生物识别技术
在全球70多亿人口中,与你同时出生或姓名一致、长相酷似、声音相同的人都可能存在,但只有基因才是代表你本人遗传特性的、独一无二的、永不改变的指征。因此,基因识别的唯一性和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 制作基因身份证,首先是取得有关的基因,并进行化验,选取特征位点(DNA指纹),然后载入中心的电脑储存库内。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出多种DNA遗传标记用于个体识别。其中短片段重复序列广泛存在于人的基因组中,目前已用于亲子鉴定与各类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排除和认定,大的灾难性事故(如矿井爆炸、飞机失事等)的个体认定,并在由于遭遇意外事故、失散、试管婴儿、骨髓移植等原因引起的需要进行的个体识别中发挥作用。 但由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还不能做到实时取样和迅速鉴定,因此这项技术要想真正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还有待时日。 虹膜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融合或成趋势
这一方法也得到了王晓鹏博士的肯定:“每个人分泌的汗水印渍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智能手机或其他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不断吸收这些皮肤分泌物中的特定生物信息,以此来建立起对使用者汗液的识别能力,从而帮助使用者解锁。” 此外,由于科学工作者们的大胆创设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生物识别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像声纹、指静脉识别也进入人们的视线。 所谓声纹识别,是用电声学仪器显示的携带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声纹不仅具有特定性,而且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成年以后,人的声音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基于声纹的这两个特征,侦查人员就可将获取的犯罪分子的声纹和嫌疑人的声纹,通过声纹鉴定技术进行检验对比,迅速认定罪犯,为侦查破案提供可靠的证据。 所谓指静脉识别,首先通过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手指静脉分布图,然后依据专用比对算法提取特征值,通过近红外光线照射,利用CCD摄像头获取手指静脉的图像,将手指静脉的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将特征值存储。 与指纹识别靠单纯的手指纹路,容易被复制不同,一般来说,指静脉识别的图像是由血液流动构成的动态图像,是活体识别技术,不易复制,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构造,虽然已经有这么多隐藏的“密码”被发现了,但一定还存在更多“密码”等待同学们去发现和研究。
E学课堂 仅仅是一个面部,科学家们就设想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比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如今,科学家们又提出了眼纹识别。扫描二维码,揭开眼纹识别的谜团。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