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有趣的静电小实验——富兰克林铃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8-07-06 08:32:23 |
静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最简单的静电实验莫过于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后吸起小纸片了。今天,小编带大家做一个能够发声的静电小实验——富兰克林铃。一起动手试试吧!
实验目的
注意事项
2.实验中的电伏虽然不大,但也会像冬天开金属门把手那样将你吓一跳,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绝缘,不然宝贵的静电就会通过你的身体流失掉了。同学们可以戴上绝缘手套。 实验步骤
7.将绑好易拉罐环的吸管架到两个易拉罐上。
8.此时,开启电蚊拍的开关,易拉罐环就会来回敲打易拉罐,发出悦耳的铃声了。
实验原理 实验中导线与易拉罐和电蚊拍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也就产生了电源的正、负极。假设左边的易拉罐接电源的正极,易拉罐环被静电吸引过去,与它接触,因为易拉罐环是铝制的,具有导电性,因此它也就带上了正电。带上正电之后,因为同性相斥,易拉罐环就与左边的易拉罐相排斥,运动到右边,与右边带负电的易拉罐相接触。接触以后易拉罐环就带上负电,于是又与右边易拉罐相排斥,向左运动。这种状态不断重复,我们就能看到易拉罐环左右打击易拉罐,发出响声,因此将它叫作静电铃。因为这个装置是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的,所以又叫富兰克林铃。这个装置最初被用来作为雷暴的预警装置。富兰克林把装置的一端与屋顶的避雷针连接,另一端与水井里的铁制水泵连接,作为地线。当然,富兰克林不会用易拉罐环,他用的是铃铛。
E学课堂
富兰克林的电学贡献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在电学、数学、热学、光学、气象学、地质学、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涉猎,但其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 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他创造了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理论,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富兰克林在电学方面的贡献具体表现为: 1.说明各种电现象的理论,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 就在一个简单的放电实验中,富兰克林取得了第一个重要发现。他让A、B两人分别站在木箱上,用莱顿瓶分别使他们带上玻璃电和松香电,又让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个人C放电,结果都有火花闪现。但是如果A、B带电后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电,结果都没有火花闪现。富兰克林由此发现玻璃电和松香电可以互相抵消,于是总结出电荷有两类,他把玻璃电叫作正电,把松香电叫作负电,分别用“+”“-”符号来表示,并提出了电的单流体学说。他认为:每个物体都有一定量的电,电只有一种。摩擦不能创造出电,只是使电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它们的总电量不变。物体上带过量电的称为带正电,不足的称为带负电。由于这些概念的引入,电成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
在1749年到1751年间,富兰克林仔细观察和研究了雷、闪电和云的形成,提出了云中的闪电和摩擦所产生的电性质相同的推测。1752年他在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的设想。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