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E学湖南•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73期  总第5677期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3期  下一期
小学生自我管理训练手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罗宏柏 发布日期:2018-11-23 09:30:32

所有儿童在新生之初,本来没有特别大的差别,由于受到的教养方式不同,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方面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理能力的强弱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即生活中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是每个人是否能够独立的重要基础。当下,许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重心放在学业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往往放松甚至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本期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从小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吧!


当下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家长越来越重视如何让孩子凭借优异的学业和特长脱颖而出,而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则不那么关注。
 

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不少上小学的儿童表现出这样的状况:他们接受过各色琴棋书画特长的教育,能够侃侃而谈各种新生事物及热点话题,甚至能够熟练使用电脑以及拥有各项智能的信息化技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有的10岁还不会自己系鞋带、收拾书包,不会自己独立过马路,在诸如洗碗、洗菜等简单的家务上从不主动帮忙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此前,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一项面向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不少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低下或者欠缺。即使到了六年级,自己洗内衣的孩子比例也不超过一半,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仅为21.6%,有17.2%的孩子做作业仍需要家长陪。其实,对这些9~12岁的孩子来说,洗内衣、做家务以及独立做作业等都属于能力范围之内的要求。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当下不少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表现出能力低下或者欠缺。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意义
 

生活自理能力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基础。儿童从小接受全面的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对他们的成长和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能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儿童早期的认知来自于生活实践,家长在排除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后,应当允许并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探索。有研究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在学习上喜欢钻研并能长久坚持,相对而言,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孩子在学习上容易放弃。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其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
 

其次,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能让他们拥有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少儿童在家长的宠溺下失去了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这种成长的“包袱”剥夺了他们自主实践的机会。在笔者走访长沙市各小学时,不少教师也谈到学生并不会极度排斥劳动,在学校举办的各项社团活动中,自主选择学习茶艺、手工制作、刺绣等偏重动手实践方面的学生不在少数,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有始有终。生活自理能力跟动手能力是积极相关的,动手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对儿童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从小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是家长让孩子自己学会完成自己的事情,如:较小时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掌握完成基础家务的技能,如:收拾衣物、洗碗洗菜、简单的房间清扫工作等。有家庭教育学家曾指出:孩子越早做家务,越早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成年后社会适应能力也越强。


家庭教育中的深远之计: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古人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始于家庭教育,让孩子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担当的人,应当是每一个家长最深远之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在生活上进行大包大揽,容易使他们养成懒惰、依赖等不良习惯;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并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动手,而不是依赖于家长的帮助,以及了解照料自己这一件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不久前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期四天的研学活动中,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不少五六年级的学生完成了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旅程,实现了成长中第一次基础的衣食自理。有学生家长兴奋地谈到,孩子一回到家就开始“显摆”收获,拿出自己在活动中亲自动手学做的萝卜条,一边吃一边夸自己手艺好。不少学生家长在活动结束后发现其实给予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不仅能使他们很快学会生活自理,还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家庭教育日常中,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及自身现状,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心理抗压和应变能力培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日常生活中针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少家长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如:安排孩子去超市购物,让孩子帮忙给家里的植物浇水,收拾餐桌,等等。
 

2.给孩子安排能够胜任的事情,激发兴趣和动力。各年龄段的儿童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各有不同,安排任务时不宜过度。
 

3.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慢慢来。在孩子自己处理事务时,家长除了要安排好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之外,还要给予足够的耐心。
 

4.允许孩子出错,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
 

5.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劳动,还要体现公平公正。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父母言传身教,如:有的家庭会以家庭公约的形式,列出要求每一个成员完成的个人生活小事,并且互相监督、共同评判。


■E学课堂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持续性引导,除此之外,学校也会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研学活动和校园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在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必要性,并收获成长的快乐!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今天我当家”小学生自理能力比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