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河南特别报道•精彩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77期  总第5707期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7期  下一期
闹元宵 说民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策划/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9-02-18 15:59:56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言语精致而余味无穷的诗词,出自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元宵佳节的作品《青玉案·元夕》。亲爱的同学们,2月19日是农历己亥年正月十五,让我们循着辛弃疾的脚步,一起进入历史深处的“元宵节”中逛一逛吧。

 

小小节日,源远流长

 

元宵节是我国诸多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关于它的起源,相传始于远古时的仪式: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正月十五夜间,民众自发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一年中获得好收成。古人称“正月”为“元月”,称“夜”为“宵”,所以就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在早期,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记载,元宵节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和赏月亮。到西汉时,元宵节开始受到官方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源头,而司马迁等人创建《太初历》就直接将元宵节列为一个节日。至隋时,元宵节真正成为民俗节日,称“元夕”或“元夜”,盛极一时。有《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而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唐初,受道教影响,元宵节称“上元”,及至唐末才渐渐称“元宵”。但到了宋代,有很多地方将元宵节改称“灯夕”,至清朝时又另称“灯节”。有趣的是,与朝代演变相伴,元宵节的节期也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在汉代,仅一天;到唐朝,为三天;到宋代,达五天;到明朝,自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竟有十天;至清代,又缩短为四到五天。
 

但不管名称和节期如何演变,元宵节的核心内容不曾变更,自始至终弥漫并洋溢着热烈喜庆的色彩和氛围,令人年年期待并神往。

 

地方节俗,千姿百态

 

在中国,各族民众都过元宵节,但毕竟幅员辽阔,不同地域过元宵节时还是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一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开篇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那样,绚丽多彩。


就说咱们河南,有十八个地市计一亿多人,各地节俗融会贯通、兼收并蓄,除却象征“华夏一统”文化内涵的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送孩灯、走百病、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更有独具“天地之中”特色的地方节俗。
 

千年奇俗“骂社火”。这是豫西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的节俗。相传,轩辕黄帝采铜铸鼎功成,臣民欢歌喜舞,尧舜为弘扬始祖功德,决定每年春节后,由健铿主持,他的弟子青乌公为帮手,安排设祭欢乐酒宴——春祭一日始,酒宴一日终,中间三日“骂社火”。后来,这种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杂耍表演。关于“骂社火”的节期,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最初从正月初一就开始骂,一直骂到腊月三十。有一年,两方骂上了瘾,连农活都耽误了。当地县令连忙奏请皇上。皇上就下了一道圣旨:“兴骂不兴当场还,从正月初二开始,十六日结束。东起西落,交替进行……谁若违犯,罚米三石。”
 

麦田诗篇“马街书会”。这是豫中宝丰县马街村的节俗。据马街村广严寺和火神庙碑刻载,“马街书会”起源于元代延祐年间,距今七百余年。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在马街村麦地里,“以天为幕,以地作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成百上千名艺人就地开演,有河南坠子、三弦书、大鼓书、渔鼓、道情、清音、快板等几十种说唱艺术,令人大过“耳”瘾。有媒体称,这种有“千名艺人、数十万观众参与,三两米就是一个舞台,一块木板搭台子,扯个条幅就成场,或干脆站在麦地上,直接开唱”的“户外音乐节”,堪称是“中国的伍德斯托克”。
 

千年技艺“打铁花”。这是豫南确山县的节俗,素有“中华第一铁花”美誉。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春秋时期的某天深夜,城镇遭遇偷袭。一位将士情急之下,将正在冶铸兵器的铁水舀出来,奋力泼向攻城的敌军。火红的铁水抛出后,向四周喷射飞溅,顿时夜空中飞花碎玉,群星璀璨,犹有神助一般。战士们争相效仿,攻城敌军惊慌失措、仓皇而逃,城镇化险为夷。“打铁花”以炼铁炉、风箱为工具,以生铁、焦炭、木屑为原料,原理是利用柳木击打炽热的铁液混合些许木屑。由于铁花颜色吉祥,寓意美好,在农村都喜欢通过“打铁花”来祈盼来年能够富贵吉祥,以及庄稼能够丰收。但它是“技术活”:站着的位置高度,抛洒的角度,对火候的把握,要求极高,非多年历练的高手很难操控表演。现在能观看的“打铁花”表演,主要有“天女散花”“鸿运当头”“满天星”“荧花遍地”等。
 

中原民俗活化石“浚县庙会”。这是豫北浚县的节俗。浚县庙会,又称浚县正月古庙会,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人们集结进香、朝山拜佛,而正月十五、十六是盛大高峰日,除了有高跷、舞狮、盘鼓、秧歌、旱船等民俗表演节目,还有中原民间工艺精品展、祈福大法会、元宵节吉祥灯会、中原民俗文化研讨会等十多项延展内容,以及各种各样的独特风味小吃,吸引了晋冀鲁鄂皖以及海外数百万香客游人。加拿大学者安得里先生曾评价:“浚县庙会,是中国的狂欢节!”

 

大好“非遗”,前路多艰

 

“骂社火”“马街书会”“打铁花”“浚县庙会”,这些独具地域色彩的地方节俗,是充满智慧的先人在特定的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不得不说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它们的传承和发扬都不约而同地遭遇了种种困难,更有甚者还陷入了濒临失传的窘境。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党和政府启动了对包括地方节俗在内的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保护的工程,我们河南就先后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成功入选抢救保护名录,像“骂社火”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街书会”于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国内打铁花类表演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的保护项目),“浚县庙会”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此,就构建起了一种有利于优秀文化遗产更好生存的良性生态环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