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90期  总第5795期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0期  下一期
九九重阳日 辞青敬老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刘子 发布日期:2019-10-14 14:25:39

中国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就是这种集信仰、娱乐、艺术等为一体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人文历史的积淀与其他节庆相比更为深厚。传承至今的重阳节,保留它自古便有的登高祈福之意的同时,更是被国家正式定为“老年节”,以求倡导全社会能够树立敬老爱老的风气。在传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古老的重阳节必然会焕发新的光彩。

 

重阳之日:传统社会的重要节日
 

谈起中国的传统节日便会说到“岁时”,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万物四季的变化中,人们寄托感悟与回忆。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为阳数,因此每逢阳数重叠的“重阳”之日,基本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节日。
 

有三月三上巳节,寒冬暂离,人们会到河流旁祛除晦气,迎接又一个季节轮回。有与夏至有关的五月五,人们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民俗活动寄托对屈原的怀念。也有七月七七夕节,人们会在这个时候祈福、求子。
 

而谈到奇数九,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曾认为,“九”在古数中既是“阳数”,又是“极数”,“九为老阳,阳极必变”。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一词逐渐狭义化,人们用“重阳”单指九月九日,即后世的“重阳节”。

 

南北各异:各地重阳习俗皆不同
 

重阳节的起源较晚,产生于汉代,在魏晋时期成形。民俗专家高建军认为,近代插茱萸习俗已荡然无存,但是民众在节日里普遍还是会赏菊、饮酒、登高。而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重阳习俗,在我国由北至南各不相同。
 

河南省的重阳乡是菊花和山茱萸的故乡,历来更是流传着重阳节起源地的传说。重阳乡又是“稻米之乡”,在秋收结束之际,当地的农民会上山采药、摘果,这在当地被称为“小秋收”。在文化活动方面,每年重阳节前后,八庙曲剧团的演员们都自发地来到村里两层高的戏楼上,为民众表演例如《菊花圣母》《穆桂英挂帅》《重阳寺》等节目。八庙曲剧经久不衰,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在江浙一带,重阳节是菊香蟹肥之际。江南民谚云:“清明螺蛳端午虾,九月重阳吃爬爬(螃蟹)。”早在名著《红楼梦》中就有关于金陵重阳节习俗的描绘,书中写到重阳节时会设蟹宴、作咏蟹诗等。而在这江浙一带多产螃蟹的时候,治酒剥蟹佐咸鸭,更是颇富雅集情味。
 

在广东惠州,放纸鹞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纸鹞”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风筝”。在惠州民间,风筝制作极为简单,用一根弯曲的竹子和一根竖直的竹子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因为南方地区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当人们结伴登高时,放纸鹞就颇为合适。
 

再往南到海南省的文昌、琼海一带,每到重阳节,人们会用艾叶水洗头、沐浴,同时也会到海边思念先人。在临高县,重阳节里人们认为早起高喊“赶山猫”代表着吉祥安康。而食重阳糕这种常见的习俗海南同样也有,只不过不同的地方做法各有差异,比如海口一带制作的重阳糕类似三明治,上下两层是米粉,中间一层是配料;在儋州、白沙等地,重阳糕一般做成块状,用粽叶或者芭蕉叶包裹,内馅多以糖浆搭配五仁。

 

登高、咏菊与茱萸:诗词里的重阳情
 

在文学创作上,同学们对描写重阳的诗作并不陌生。重阳诗的早期创作可以追溯至陶渊明的《九日闲居》。《九日闲居》序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可见“重九”在魏晋时期便有了祈福求寿之意。
 

重阳诗真正的成熟、细分与盛行是在唐代。《全唐诗》中有关重阳的诗作有360多首,在所有节俗诗里数量为首。
 

登高诗
 

重阳登高诗成就最高者当属杜甫,其在夔州所作的七律诗《登高》便是代表: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以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四句写夔州之景,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成千古名句。后半抒情,表达垂暮之年诗人怀乡哀鬓之情,全诗慷慨激昂。
 

咏菊诗
 

谈及咏菊诗,就不得不提“白衣送酒”的典故。萧统《陶渊明传》曾记载: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酒”与“菊”作为代表性的重阳节象征物,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潦倒。而“白衣送酒”的典故也常常在重阳诗作中出现。例如韦应物《九日》中:
 

一为吴郡守,
 

不觉菊花开。
 

始有故园思,
 

且喜众宾来。
 

“菊”与“相思”在诗中相互映照,菊花盛开时便是重阳佳节至,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开始萌发,但因友人的到来,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茱萸诗
 

同学们最熟悉的一首与重阳佳节有关的诗,便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篇经典的茱萸诗,代表着诗人对故乡兄弟的思念。诗作后两句极为巧妙,以兄弟的角度出发,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人,即诗人自己。以兄弟的未团圆写兄弟的缺憾,仿佛自己独处异乡不值一提,情感抒发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我的重阳节:家人、朋友共实践


小鬼当家:为老人做实事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应该学会关心长者。


在重阳节这一天,可以以“敬老”为主题去当地的敬老院开展一些活动。同学们可以编排诗歌朗诵节目,将课堂上学到的诗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进行集体朗诵。
 

除了表演一些节目,还可以为老人做一些实事,例如帮助老人打扫常去之处,或者帮助老人整理活动场地等。
 

手作美食:与家人共做重阳糕
 

在小长假中和家人一起做重阳糕,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加与家人间的交流。制作重阳糕之前需要准备一些糕料,有糯米粉、粳米粉、白砂糖和红绿丝等,简易的重阳糕做法是将1.5千克的糯米粉与1千克的粳米粉混合,再加上适量的白砂糖,搓揉面团的同时喷凉水,搓揉好面团后静置2小时,再用旺火蒸15~20分钟,最后撒上红绿丝即可。
 

秋日辞青:与友人登高


自齐武帝时期,便有登建康城(今天的南京)宴群臣的做法,重阳登高可以说是重阳节保留至今的节目。在结伴登高前,为了增强活动中的仪式感,家长可以准备好茱萸让同学们在登高日里佩戴。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提前了解所选登高地的历史故事和生态情况,在登高的途中寻找有代表性的遗址或植被样本。
 

“九九”与“久久”同音,取长久之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阳节,其承载的祈福求寿、感恩敬畏的文化内涵,更值得同学们在课本中、在生活中学习体悟。

 

■E 学课堂

 

了解了重阳节的习俗与文学创作,与重阳节有关的神话故事又有哪些?扫描右边二维码,了解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