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荷花为什么能“出淤泥而不染”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9-10-28 16:33:56 |
赞美荷花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它出自北宋大文人周敦颐之手,又为世人千古传诵,被用来歌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士的高贵品格。那么,荷花到底为什么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荷花的专属清洁工———荷叶 从表面上来看,荷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叶。简单来说,浮于水面的叶子被称为“荷钱”,也被叫做“钱叶”;比“荷钱”稍大些但因为柄比较软不能自立的叶子,叫做“浮叶”;叶柄高而粗硬,挺出水面立于空中的叶子,叫做“立叶”。荷花的叶子在出泥前,是对折卷成筒状的,紧贴叶柄成直线,泥巴粘附不上,而且叶的表面有保护组织,如角质、蜡质,能起到防水的作用;花蕾也是如此,出泥前有萼片包裹,层层紧抱,防止水和泥巴进入。 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叶绿素、纤维素、淀粉等多糖类的碳水化合物,有丰富的羟基等极性基团,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污渍,要想做到一尘不染似乎不可能。然而,荷花能“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确实功不可没,它扮演着重要的清洁工角色。 “优昙初现叶团团,错落明玑走碧盘”,这是古人专门用来描写荷叶上露珠的诗。或许你也曾发现过这一有趣的现象:好像水落在荷叶上,特别容易形成圆滚滚的水珠。这是因为荷叶具有超强的疏水能力,水滴落在荷叶上时,并不会积聚在荷叶上摊成一片,而是凝聚成一个一个的小水珠,迅速在荷叶上滚落,同时带走了荷叶表面沾染的淤泥、灰尘等污垢,使得荷花终其一生都能皎洁无瑕,这就是著名的“荷叶自洁效应”。或许你会想当然地以为只有非常光滑的表面才能不染尘埃,但仔细触摸荷叶,却发现原来荷叶表面糙感明显,为何粗糙的表面却不滞留污垢呢? 荷叶的微观结构 荷叶的自洁效应与荷叶表面的微观结构有关。原来,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把荷叶放大500倍时,我们看到的是星罗棋布地排列着的一个一个近似球形的疙瘩,学名乳突。每个乳突的尺寸是10μm(微米)左右,而我们的头发丝直径是40~50μm,所以,乳突比我们的头发丝还要细。人的肉眼最小能看到30μm的物体。所以,即使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慧眼,也绝对看不到荷叶表面分布的这些乳突。 荷叶具有超强的疏水能力,主要得益于它表面的这种微观结构。假如每个乳突是一座山峰,那么乳突与乳突之间就会形成山谷,而山谷中充满了空气,这样就紧贴着叶面形成了一层极薄的空气层,它们与乳突形成的山峰一起托举着水滴。这样一来,水滴便不能在荷叶表面摊开浸润,只能凝聚成一个一个的小水珠。而荷叶表面上的淤泥、灰尘等污垢就会附着在小水珠上面,跟着小水珠顺着荷叶表面一起滑落下去。在自然界,一场雨或者雾气凝结成的水滴,便可以将荷叶上的污垢清理干净。
荷叶效应在仿生学上的应用 荷叶效应描绘了一个很有效的生物模型系统,它的发现对仿生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模仿荷叶的表面结构,人们可以制备出人造超疏水表面,并由此衍生出大量产品用于实际生活。 不沾水的涂料 荷叶效应乳胶漆,是荷叶效应机理和硅树脂外墙涂料的实际应用结果,抗水保洁,能够保持外墙面的干燥清洁。
荷叶效应实质是既疏水又疏油的超双疏效应。纺织材料经过超双疏技术处理后,不仅可以显示出织物卓越的疏水疏油性能,还不改变织物原有的各种性能,甚至还可以增加杀菌、防辐射、防霉等特殊效果,这将节约水资源和时间,省去不少洗衣的麻烦。 具体应用有仿荷叶防水透湿织物和仿荷叶拒水拒油织物。前者是一种新型的高功能织物,能让身体产生的气态汗水由衣服内往外发散,而不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同时能防止外部的液态雨水渗入。后者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还是优良的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清洁的涂层玻璃 工业上的涂层玻璃就是荷叶效应应用在玻璃领域中的一个例子。涂层玻璃是超拒水和自清洁的,具有相当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应用在建筑玻璃屋顶、汽车的玻璃窗、环境工程等领域中。
■E 学课堂
提到荷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其实,还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定律也跟荷花有关,即荷花定律。扫描二维码,了解一下什么是荷花定律。想一想,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