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状元系列之——状元实业家张謇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0-02-10 16:17:04 |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求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各有千秋。在我国近代史上,就有这样一位状元,创办了20余家企业、370多所学校,被誉为近代实业第一人,他就是“状元实业家”张謇。
科考生涯曲折,41岁高中状元
张謇的科考生涯可谓坎坷曲折。他自幼聪慧过人,5岁即是当地的小神童,16岁中秀才后就走上了科举功名的道路,但5次乡试都以落第而告终,只好投军任职。直到33岁那年,他才中了举人,声名日益卓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对他有了提携之意。
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为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特开恩科会试。张謇第五次进京应试。碰巧,翁同龢是阅卷大臣之一。翁同龢在其他考官面前大夸张謇,竭力主张把张謇列为状元。鉴于翁同龢的地位与权势,其他阅卷大臣均没有提出异议,光绪皇帝也相信其老师的眼光,对张謇非常满意。就这样,张謇在其41岁那年,终于高中状元。
告别仕途,实业救国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没多久,目睹了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对仕途感到厌倦的张謇,回到家乡南通,决心实业救国。
1898年,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他创建了大生纱厂,随后又扩大规模,先后创办了大生二厂、通海垦牧公司、大兴面粉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等中国早期企业。张謇的事业逐渐风生水起, 他也成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实业家。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上,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张謇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甲午战败让张謇认识到,要想富国强兵,光发展经济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人才,发展文教事业。
1902年,张謇向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南通地方官吏提出建立公办师范学校的打算,遭到拒绝。张謇便自筹资金建立了通州师范学校,并将“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作为校训。几乎是同一时期,张謇还兴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也堪称“开一代风气之先”。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
少有人知的是,张謇还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提倡者和首创者。在他看来,博物馆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也是联结文化与实践的桥梁。1905年,张謇率先在家乡南通兴建了我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妙讽袁世凯
张謇在坊间的传闻逸事颇多。
张謇办实业,办教育,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当时有人因此讥讽他吝啬,他干脆以“啬”字为号,自称“啬夫”和“啬庵”,别人都尊称他为“啬翁”和“啬公”。其墓地当时称“啬公墓”,现为“啬园”。
张謇做过袁世凯的老师。袁世凯给张謇写信,开始以“夫子”称呼他;后来袁世凯做了大官,改称他“季老”;袁世凯做皇帝以后,改称他“季兄”。张謇写信责问袁世凯:“你的地位越高,对我的称谓就越低。是‘师’降为‘老’,从‘老’降为‘兄’,不知道从‘兄’还要降到什么地方去?”袁世凯无言以答。
前半生,为功名,考中科举状元;后半生,为国家,创办20余家企业、370多所学校。1926年,张謇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病逝。墓上不铭不志,仅在石阙上题刻:“南通张先生之墓阙。”随葬品为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一束胎发、一颗牙齿。
他逝世以后,胡适这样评价他:“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毛主席则说:“(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
人物百科
张謇[jiǎn] (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