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0年,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今天,我们走进鹤壁市浚县,寻找一种用泥巴做成的有趣物件——泥咕咕。
在鹤壁市浚县,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都要上演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这就是“浚县庙会”。在庙会上,有一种大不足20厘米,小只有4至5厘米,并能吹出奇妙“咕咕”声音的小玩意,总能吸引许多男女老少的眼球——这个小玩意,就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泥咕咕。
泥咕咕是鹤壁市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201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咕咕”。浚县泥咕咕有三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燕子、斑鸠、孔雀等动物形象。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泥咕咕以黑色为底色,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白色、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上色时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传统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令作品美感顿生。
浚县泥咕咕目前还是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瓦岗军在古黎阳(如今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达怀念之情。这一手工技艺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下来,流传至今。
近年来,泥咕咕开始走进课堂:2015年,鹤壁市湘江小学携手泥塑大师,培训泥塑教师,成立泥塑社团,通过学习泥咕咕等泥塑手工,弘扬家乡的民族文化。2019年,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组织50余名学生,在浚县观摩学习泥咕咕,还特聘宋学海为纬三路小学泥咕咕课程教师。宋学海是高级民间艺术师,浚县泥塑艺术研究会会长。纬三路小学学生在听讲、动手制作、与传承人互动交流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了许多泥咕咕的知识,受益良多。学生们有的说:“传统艺术真神奇。”有的说:“我们现在需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去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迄今为止,浚县泥咕咕已登上央视舞台六次了,在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这天,在全球亿万华人共同瞩目的春晚倒计时阶段里,宋学海和“80后”非遗项目传承人宋庆春、河南省憨刀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楷战带着作品,现场展示了捏制、彩绘泥咕咕的技艺。
亲爱的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见面了。看完《浚县泥咕咕,千年活化石》,你的心里是不是也在想:我们这儿,也有非遗耶!那么,快快来信吧(ejexhn@163.com),把你那儿的非遗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