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古代没有云图、卫星这些高科技,也没有天气预报、温度计,人们都是靠着二十四节气知道该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躲避雷雨风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农耕社会的指南针,也是古代人衣食住行的大智慧。
同学们,你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在古人笔下有多美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番吧!
晚唐诗人罗隐在《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中写道:“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唐朝诗人李频在《中秋对月》中写道:“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北方多数人有吃水饺的习俗,南方多数人有吃甜食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