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中州大鼓,擂响美好赞歌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 / 本报编辑部 整理 / 发布日期:2020-04-27 13:29:29 |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期,我们走进新乡市新乡县,感受一项震撼人心的民间艺术——中州大鼓。 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传说,黄帝与蚩尤作战时,黄帝为鼓舞士气造鼓,造鼓之地在牧野,牧野位于现在的新乡市,新乡因此被称为“鼓的故乡”。 出新乡市区向南大约8公里,是新乡县朗公庙镇赵堤村。村口公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写“中州大鼓发源地”七个大字。中州大鼓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传承400余年,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赵堤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家闻鼓而动,人人爱鼓如命。”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有造鼓、爱鼓、玩鼓的风俗,村村有大鼓队,家家有打鼓人。在村民眼中,打鼓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逢年过节或重大庆典时,热闹激昂的鼓舞(边鼓边舞)是当地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 据老艺人讲,中州大鼓有巨鼓和挎鼓之分。巨鼓直径130厘米,重90千克,底下有滑轮,表演时可移动;挎鼓直径109厘米,重30千克,表演时需挎在肩上。鼓谱分“大忽雷炮”“小忽雷炮”两种。前者鼓调厚重沉稳,节奏缓慢,后者鼓调欢快流畅。鼓身涂红漆,用黄漆写“中州大鼓”四个大字。鼓内有拉簧,敲打出的金属声十分悦耳。鼓面越大,声音越沉,演奏起来隆隆作响。这些特征使得中州大鼓具有粗犷豪迈、热情奔放的风格。
中州大鼓如何诞生的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赵堤村要修“奶奶庙”,村民每天靠鼓声集合干活,效率挺高。后来,鼓手张崇仁、赵存义等人反复琢磨研究,编写出鼓谱“大忽雷炮”,中州大鼓雏形由此形成。经数代人的传承创新,中州大鼓特色越来越鲜明,影响也越来越大,开始有了“无酒不成宴,无鼓不算会”的说法。 李星光是中州大鼓的重要传承人。少年时代,李星光最爱跟在鼓队后面,缠着老人学打鼓。中州大鼓太重,他背不动。为能早点学会打鼓,李星光每天放学后围着村子跑步锻炼。到初中时,他已经可以跟鼓队走街串巷表演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星光对中州大鼓的热爱有增无减,1981年他正式师从中州大鼓第六代传承人张观学鼓。2018年,他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州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成为第七代传承人。 李星光介绍,中州大鼓之所以能传承400多年,与农耕时代祈雨鼓舞的传统,以及乡民爱以鼓舞消遣的习俗都有关系。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没落,中州大鼓一度“偃旗息鼓”,鼓舞艺术后继无人,传承之路举步维艰。 “传承必须自救!”近年来李星光带队员在继承传统鼓舞特色之余,全面革新音乐、舞蹈、道具,把传统艺术、时代精神与现代审美相融合,鼓舞音乐和表演形式多样化,令中州大鼓焕发了生机。李星光还在河南洛阳、焦作和山西临汾等地,组建培训了近百支鼓队,学员多达5000余人,他们有农民、医生、学生、煤矿工人、石油勘探工人等,中州大鼓影响力越来越大。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州大鼓表演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演出数百场,曾荣获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优秀表演奖”。原文化部和河南电影制片厂合拍“中州大鼓”专题片,发行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