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古筝艺术劲旅:中州筝派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整理/高会芳 发布日期:2020-06-22 14:12:42 |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0年,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本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项细腻又豪迈的古筝艺术——中州筝派。每种乐器都自带一种独特气质,像长笛的清秀、二胡的深沉、架子鼓的酷帅,以及古筝的安静优雅。不过,古筝不只一面,细腻中也可以透着豪迈、直爽、潇洒,这便是中州筝派,它让我们看到了古筝的别样气质。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文化因其独特魅力深受众人宠爱。在各类民族乐器中,筝的历史很悠久。据《史记》记载,早在公元前237年,筝已在宫廷和陕西民间流传,当时称“秦筝”,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筝,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名叫宛无义的奏瑟师,他的两个女儿都想拥有家中唯一的一张二十五弦瑟。父亲无奈,只好把瑟一分为二,一半是十三弦,一半是十二弦,分别送给两个女儿,偶然触弹发现曲调很好听,这让他们喜出望外。因为是姐妹俩相争,故被分开的两半瑟得名为“筝”。
中州筝派的音乐风格与其他筝派有较大区别,它大量吸收了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传统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的营养,风格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既有高亢豪放、厚重宽广的阳刚之美,又有细腻缠绵、质朴典雅的阴柔之秀,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州古韵遗风和中原民族风范。 其实,中州筝派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就像花儿与土壤的关系,正因为有富饶的土壤,才孕育出极具特色的中州筝派。最初的中州筝派是边弹边唱,弹唱的内容是被称为鼓子戏的地方小戏,古筝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那时的鼓子戏常用的伴奏乐器还有鼓、三弦、琵琶、四胡和其他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后来,中州筝派的代表性人物魏子猷经过不断摸索,将古筝从单纯的伴奏功能中分化出来,变成可独奏的乐器,同时创作了一系列适合古筝独奏的曲子。另一方面,河南曲剧、豫剧、大调曲子旋律跌宕,音调铿锵有力,对中州筝派的音调产生了影响。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州筝派多出现向上、向下二三度的滑音,就像模拟河南人说话的语调。所以说,中州筝派在音乐形态上的变化与当地民间戏曲、说唱音乐有密切关系。 历经岁月沉淀,中州筝派的经典曲目有很多,像《闺中怨》《打雁》《闹元宵》《落院》《高山流水》《苏武思乡》《渔舟唱晚》《汉江韵》等,流传很广。 地方韵味和感情不能丢 曹桂芬是古筝表演艺术家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筝艺术(中州筝派)代表性传承人,弹奏技艺深得其父曹东扶的真传。曹东扶是中州筝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按弦“小颤音”“大颤音”以及双手弹奏等独特的演奏风格,将传统的中州筝派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堪称一代宗师。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