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爱粮节粮,反对“舌尖上的浪费”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姚佳 发布日期:2020-10-12 10:35:02 |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76.33亿人口中,还有至少8.2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 地球上的资源真的多到可以随意浪费的地步了吗?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起,人类对地球的索取就超出了可持续供给能力。到2012年,人类每年要消耗相当于地球生态承载力1.6倍的自然资源。浪费粮食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意味着大量土地、水、能源、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无效消耗,增加了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额外环境负荷。 一方面是食物生产供应受到威胁,一方面是人口增长带来的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堪重负的地球提供给人类“足够”粮食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
70年“舌尖风云”蕴含时代记忆 家住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环卫工人李明玉,从事清洁工作已经3年多了,工作范围内有20多个垃圾收集点。他告诉笔者,每天都有很多完好的食物被当做垃圾扔掉,每次看到心里都不好受,“没挨过饿的人,不知道粮食有多珍贵。”而生于物质贫瘠年代的人,永远忘不了那段“吃不饱”的时光。
那天我在校园里散步,一个软软的东西打在我的后脚跟上,咦,原来是一个馒头,因为沾上了灰尘而变得灰蒙蒙的,只咬了两三口显示出主人对它的嫌弃。 我不禁想起太爷爷说的小时候吃树皮、挖野菜的事来,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填饱肚子。 太爷爷小时候梦里才能吃到的白面馒头,成了同学“打仗”的“武器”,太爷爷看到,一定十分痛心吧!
小时候每逢农忙,学校都会放一周“忙假”,让我们回家帮父母干活。那时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全是肩拉手扛等纯手工操作。推小板车是印象中最苦的活儿,拼上了吃奶的劲,装满稻穗的板车也只是艰难地往前挪。父辈布满茧子的双手用力拉着车把手,额头上掉下的汗滴真能在地上溅起灰尘。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一群孩子迅速懂事起来,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也更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江苏省丹阳市建山学校 何洪辉老师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是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想吃白米饭只有两种情况:祭祖或来亲戚。 一天晚上,我睡得正香,被人推醒了。迷迷糊糊间,闻到了白米饭的香味,我顿时来了精神。妈妈将碗递给我,哇,半碗白米饭!我抓起筷子,狼吞虎咽。后来才知道,妈妈在队里开夜工,分到了半碗白米饭,她舍不得吃,带回来给我吃了。 从此,我又多了一个企盼:妈妈开夜工,我就能吃到白米饭了。 ——江苏省泰兴市七圩小学 陈高武老师
我懂事时,母亲常提起饥荒的事:当时粮食少,国家定量发的都是地瓜干,父亲啃着硌牙的地瓜干说:“什么时候这地瓜干不限量吃就好了。” 转眼到了改革开放,我们吃的面食由地瓜面逐步过渡到高粱面、玉米面、白面、精粉面,肉也每个月都能吃到了。 母亲有时烧点地瓜汤给我们喝,说是刮一刮肚子的油,我们感觉还不错,父亲却因为吃了太多地瓜干,动不动胃酸,吃不得一点地瓜了。母亲取笑父亲:“这不就是你当年说的‘什么时候不限量吃’的时候吗!”父亲有些尴尬地笑了。 ——山东省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赵永宏老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天天为了那一口吃的忙碌着。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餐桌日益丰富起来,解决了温饱问题。到了七八十年代,慢慢由吃饱肚转为吃得香。 如今,同学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未曾体验过粮食短缺带来的饥饿感,很多人并没有爱粮节粮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群体已成为当前粮食浪费的“重灾区”之一。那段时光已走远,但传统美德不能丢,享受着前人奋斗成果的我们,更应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将老一辈勤俭节约的美德延续下去。
爱粮节粮引领社会风尚 近年来,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中小学加强节粮教育,由此引发了一场制止粮食浪费的“校园运动”。
节粮教育不是单纯的节约粮食,还包含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劳动的体验,即食育。近年来,各类食育课程走进中小学,丰富了节粮教育的内涵。 秋天,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的“爱思农场”迎来了丰收,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在田间地头忙些什么吧!
我们种植了花生、青菜、大蒜、向日葵等农作物,大家轮流浇灌菜园,定期施肥、捉虫。孩子们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掌握了劳动技能,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节约惜福的好习惯。他们用辛勤劳动收获的蔬菜做菜,虽然有虫眼、黄叶,但吃起来甭提有多香了。
食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越早投入,收益越大。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中心小学周祝君老师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食育,农忙时,让孩子捡麦穗、稻穗;晒场时,让孩子翻场。受他影响,孩子从小就明白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各地餐饮企业也频出妙招,设置点单提醒,号召食客合理点餐,“小碗菜”“半份菜”成流行趋势。如今,爱粮节粮已成为社会新风尚。
你吃饭的样子就是最真实的样子 笔者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每逢秋收,炙热的日头下,声声蝉鸣奏响丰收序曲,挥汗如雨的农人挥舞着锃亮的镰刀,轰轰烈烈地收割着。稻子在银镰的起起落落中成片伏地,然后被一趟趟送至打谷场。 经过打谷、晾晒、碾米,终于有了餐桌上的那一碗晶莹的米饭。一番忙碌下来,长辈们的手心被农具磨出了水疱,腰酸、腿酸,骨头缝里都是酸的,但爷爷总会发出心满意足的感慨:“终于吃上今年的新米饭了!”这一碗米饭,滋养着我们的身躯,定格着时光剖面里,农人对土地的感恩和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蔡澜先生曾讲过:“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态,从容而优雅地走完这一生。”一个人吃饭的样子,暴露了他的修养;一个人对吃的态度,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在取餐用餐时,不过度取用,不铺张浪费,不留剩饭剩菜,不仅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素养、修养和教养的体现。你吃饭的样子,就是最真实的样子。
■E学课堂
这两年盛行的“大胃王吃播”,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食物浪费问题。一起来看央视揭秘,原来这类视频竟是这样制作的!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