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E学江苏•科普中国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5929期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天问一号”——启动中国行星探测任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0-10-12 10:49:12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被“胖五”送入预定轨道,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任务完美地打响了第一枪。带着炎黄子孙对自然和宇宙的无限探索,载着中华民族对科学与真理的执着追求,“天问一号”开启了闯关模式。

 

国之重器的浪漫命名
 

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同时,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志“揽星九天”。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葛小春介绍,“天问”一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的看法,充满理性探索精神。取名“天问”,正是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揽星九天”的任务标志,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一次性完成“绕、着、巡”
 

火星是地球的邻居,二者距离在5500万和4亿千米间变化,这个邻居离得着实有点远。而在茫茫宇宙深空中,失之毫厘,就可能差之千里。
 

人类火星探测的任务,目前依据技术发展过程和任务目标需求分为四种:惊鸿一瞥的“飞掠”任务、登高望远的“环绕”任务、观天测地的“降落”任务、自由移动的“巡视”任务。其中,“绕、着、巡”三大任务是近年的主力任务类型。
 

一般而言,为了降低难度,火星探测都会将“绕”“着”“巡”任务分开进行。在单个探测任务成功率仅50%的情况下,我国毅然选择挑战“不可能”——“天问一号”要一次性完成“绕、着、巡”三大探测任务,它包括环绕器、进入舱(着陆架)和火星车三件套,这是其他国家在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时从未实现过的。

 

远征火星之路步步惊心
 

抓住发射窗口
 

发射窗口是远征火星的第一关。每26个月,地球上会有一小段时期特别适合发射探测器去火星,人类六十年火星探测史上,绝大多数探测器都是在这样的“火星发射窗口”出发的。最近的火星发射窗口就是今年(2020年)7—8月。一旦错过发射窗口,那么就还要再等两年多。美国的“洞察号”就是因为发射前有一些故障,所以从2016年等到2018年才成功发射。
 

成功发射:“胖五”神助力
 

“胖五”(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的芯级“腰围”5米,“身高”约57米,“体重”近870吨,还捆绑了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是一个强壮的“大力士”,可以把超过5吨的重量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需要携带着陆器和巡视器,重量达5吨左右,因此只有“胖五”能够担此大任。为了成功“奔火”,研制团队还为“胖五”设计了共42条发射轨道,并且可以根据发射时间自动切换轨道,创造了一项新纪录。
 

着陆前紧张的8分钟
 

火星探测任务中,最危险的就是着陆前的8分钟。火星上有大气,但又特别稀薄。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气气动减速,使用降落伞;另一方面,必须找准进入角度,否则根本无法安全着陆。此外,火星大气的密度太低,还不足地球大气层的1%,即便探测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火星大气减速,依然无法把速度降到理想状态,要想着陆火星必须自带反推火箭。
 

整个着陆过程,短暂又复杂,地面完全没有干预的机会,只能靠探测器自主决定各个动作执行的时机。

 

火星与地球的演化和构造类似,有研究认为,火星曾和地球一样美丽,未知的原因使其变成了现在的“荒漠行星”。是什么原因导致火星失去了水?它的大气、环境是如何演化的?火星的今天有没有可能是地球的明天?期待“天问一号”能顺利通关,为我们答疑解惑。

 

■E学课堂

 

想知道“天问一号”发射背后的故事吗?想认识制造国之重器的幕后英雄们吗?扫描二维码,观看央视《新闻直播间》——“天问一号”发射记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