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学河南•印象社团 | 上一版 下一版 |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鹤窑之光 校园绽放——记鹤壁市鹤山区中山小学陶艺社团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猛 杨志强 李齐成 发布日期:2020-10-26 14:02:13 |
午后,暖阳斜照。 我们走进鹤壁市鹤山区中山小学(以下简称“中山小学”)陶瓷泥塑展厅,立刻被橱柜里充满妙趣的泥塑作品吸引住了:体型硕大的“孙思邈”、引吭高歌的“大公鸡”、憨态可掬的“小娃儿”,还有造型别致的茶缸、精雕细琢的花瓶、迷你精巧的鼻壶…… “这都是我们陶艺社团老师和孩子的作品。”中山小学校长李艳明笑着说,“陶艺社团,是我们中山小学作为鹤壁窑的发祥地属学校,为传承非遗着力搭建的一座连接历史文化与现代学校特色教育的桥梁……” 于是,从“鹤壁窑”开始,我们边访边思,慢慢沉浸于一个关于泥塑的美妙故事中。
一口鹤壁窑 李艳明说的鹤壁窑,始烧于晚唐时鹤壁村(今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一带),故称鹤壁窑或鹤壁瓷窑。 鹤壁窑为民窑。据载,当时鹤壁村临河(北有金线河、西有羑河、南有汤河),地下有煤和高岭土(此乃烧造瓷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家家户户以烧制水缸、瓷碗、砂锅等瓷器谋生,慢慢带动周边村落投入进来,同时开始研究和烧造盆、壶、灯、炉、瓶、枕等新的器型,最终发展成为一座“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巨大民间窑场。元代后,由于种种原因,鹤壁窑逐渐衰落,直至淹没于岁月的长河中。1955年,有关部门疏浚河流时发现了很多烧窑遗址,由此发掘出鹤壁窑遗址。1963年6月,鹤壁窑遗址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中国名胜辞典》。20世纪70年代,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在鹤壁集考察时称“鹤壁集地下就是一座陶瓷博物馆”。 千百年来,鹤壁窑窑火不息,烧造出了不计其数的陶瓷精品,其中白瓷、钧瓷、刻花黑瓷等瓷器曾蜚声海内外,也衍生出了像“四十五里烧造坡”“和光同尘,分外妖娆”“绵延500年的瓷语诗意”等绚丽多彩的鹤壁窑文化。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陶瓷艺人的坚持,鹤壁窑文化才得以风姿绰约、魅力无穷。”李艳明自豪地说,“很幸运,我们学校的毛海涛老师就是其中一位鹤壁窑传承人。” 一位传承人
在张卫国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培育下,毛海涛深深领悟了鹤壁窑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也在鹤壁窑陶瓷俑捏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陶瓷泥塑作品,无论人物抑或虫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中,毛海涛一步步成为鹤壁窑陶瓷俑制作领域的佼佼者,先后多次受邀参加河南省绿色园艺博览会、中原(鹤壁)文博会;他的泥塑作品也屡屡斩获大奖,其中《一起飞》获得中国(鹤壁)第二届民俗文化节雕塑“创意奖”,《守望幸福》获得郑州绿博园民俗文化节手工技艺比赛金奖,《孙思邈采药归来》获得中原六省花馍展金奖。
在谱写着人生华彩乐章的同时,毛海涛对鹤壁窑陶瓷制作教学的研究和开发也开始步入正轨:2010年,在中山小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他牵头创建了毛泥陶瓷工作室,把泥塑引进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想象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2011年,在鹤壁市鹤山区教体局统筹部署下,鹤山区中小学校按下“打造多彩校园”快进键。在这种情况下,中山小学把毛泥陶瓷工作室升级为陶艺社团,并派人前往江西景德镇选购了一套电窑,专门用于烧制师生做出的泥塑作品(几年后,电窑改换成了更高级的气窑)。 在毛海涛带领下,陶艺社团把鹤壁窑陶瓷艺术作为特色校本课程进行研发,先后设计出了“跟我学泥塑”“跟我学彩泥”等校本课程,其中“跟我学泥塑”还获得了鹤壁市首届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此后,毛海涛会同学校美术教师,一边在全校美术课上实施陶瓷艺术教学,一边精中选精招募优秀学生进入陶艺社团,手把手地传授鹤壁窑陶瓷俑的捏制技艺,成效显著——陶艺社团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社团”;中山小学被授予“鹤壁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单位”;鹤壁窑陶瓷艺术教学声名远扬,先后获得鹤山区、鹤壁市、河南省、教育部等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还有一次,新疆某地教育部门组团前来参观,临别时纷纷开玩笑说:“下次再有机会来中山小学的话,就拉一车哈密瓜,一个哈密瓜换你们一件泥塑作品。”虽是玩笑话,但却道出了中山小学泥塑教学的精彩和绝妙。
“鹤壁窑具有上千年历史,是鹤壁市宝贵的文化财富。”李艳明说,“我们陶艺社团向学生传授鹤壁瓷的制造技艺,就是希望能把这门祖先留下的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