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E学河南•精彩导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3期  总第5953期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3期  下一期
巩义小相狮舞:誉满天下,舞动中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策划/本报编辑部 整理/李丹丹 发布日期:2020-12-07 10:43:33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0年,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本期,让我们走进巩义市,认识一朵舞蹈届的艺术奇葩——小相狮舞。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在春节和重大庆典活动中出现,意寓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祈求吉祥、消灾除害。


回溯千年前,狮舞初现军中


中国狮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百戏之一的“狮戏”,民间也有各种关于狮舞起源的传说。


据史载,公元446年,南朝刘宋良州刺史檀和之奉命讨伐林邑,林邑国王范阳训练大象军队出战,刘宋军大败。刘宋军先锋官宋悫想到,狮子是百兽之王,定能降服大象,就命将士用布、麻等做成狮头狮皮,涂上五彩颜色,每两名战士披架一只“狮子”,隐伏于草丛中。两军交战时,大象突然看到张牙舞爪的狮子蹿过来,吓得扭头就跑。这时,刘宋军乱箭齐发,大败敌兵。从此,狮舞在刘宋军中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狮舞渐渐传入民间,各地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一般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矫健凶猛,多表演高难技巧;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两百年传承,霍乱成就小相狮舞


在北狮中,巩义市小相狮舞独树一帜。小相狮舞发端于巩义市鲁庄镇南部小相村,该村是春秋时期的胥靡邑,因汉丞相萧何曾在此歇马住宿改名萧相庄,后来口口相传演变成了小相村。


小相狮舞属于北狮中的武狮类。据传,清嘉庆年间,小相村突发霍乱。村民求医无门,认为霍乱是妖魅作祟,而狮子是被称为“天禄、避邪、神兽”的吉祥之物,于是演练狮舞驱病避邪。霍乱过后,小相狮舞保留下来,每逢年节,庙会就上演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村狮舞。


小相狮舞的道具主要有狮头、狮皮以及刀、枪、剑、戟、棍等器械和绣球。一组狮舞活动需三个人表演,其中两人扮“狮子”,一人抬头一人拱尾,浑然一体,另有一人扮“回回”,也就是武士,用绣球引狮或用兵器斗狮,狮子则用腾、跳、蹿、扑、伏、回旋等动作配合。围观群众锣鼓齐鸣,呐喊助威,加之鞭炮轰鸣,形成威武震慑气氛,早期的驱病辟邪活动大抵如此。


地摊变高台,社火更热闹


十九世纪中期前,小相狮舞多以地摊(即在平地斗狮舞蹈)为主,使用器械有大刀、单刀、双刀、枪、大镰、三股杈、梢子棍、绣球等。清末时,村人在地摊基础上创出了“高台”和“上老杆”。


所谓“高台”,就是两张板凳为一层,层层上摞,能摞到12层,每层有4个人“捉板凳”,最高一层是3张板凳。狮舞时,先是一只狮子在舞,再变成双狮舞。


“上老杆”即竖起一根三丈多高的独杆(四周扯起六条大粗绳),顶端放一椅子或板凳,狮子沿粗绳爬上杆顶,舞几个招式后再顺绳爬下。后来,“老杆”顶端又搭起十字架,用八根绳子扯牢。这样一来,由原来上一架狮子变为上五架狮子,其中四角四架,中间一架,取名“五子登科”,成为小相狮舞最著名的招式。
 

不停演变中,小相狮舞逐渐融入社火中。狮子社火是一种集体活动,以旗队仪仗为前导,旗队由多种旗帜组成。狮子前面是四面大鼓或八面大鼓和成排的大惊锣、大铙、大镲等铜乐器组成的演奏队伍。狮子舞表演时,同时演奏乐器以壮声威,雅称“雷音”,此外还有好多放炮人,以及吹螺号、尖子号造声势的众多参与表演者。这期间,狮社总指挥手持小白旗站在旗队前,负责指挥全社的行止、表演,处理可能的纠纷和对外交涉等。
 

名家辈出,赞誉无数
 

小相狮舞声名远扬,诞生了许多狮舞名家,像狮子头角名家崔鹤鸣(1862—1931)、狮舞全把式崔德标(1885—1951)、狮子回回名手崔承水(1904—1989)以及狮子尾角名家杨贯一(1907—1989)、崔仙舫(1926—1990)、张西令(1938年生)等。
 

这些狮舞名家,积极钻研舞艺并不断创新,为狮舞艺术的发展、提高、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后代及周围许多狮舞团体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崔鹤鸣,他与霍如意(回回)合作的大镰舞堪称一绝,其大镰形状是金属枪头左右各弯曲地伸出尺长如翼的分枝,舞蹈中大镰有三次向狮的前腿进攻,表演难度很高;再如崔仙舫,他独辟蹊径创出了著名的“双凳双狮”,即在板凳顶摞双凳(或三凳),在长1米许、高0.2米的凳面两端各上一狮,两狮同时跳跃起舞,相互旋转换位表演。
 

小相狮舞诞生发展于民间,是中原文化沃土培育出的一朵舞蹈艺术奇葩,多年来常有外村人、外地人慕名前来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小相村传授的狮舞艺徒遍及巩义市境内的孝义、康店、圣水、涉村、堤东、东侯、鲁庄等村镇和巩义周边的偃师、登封、新密、新郑、洛阳、开封、许昌等地,最远至新疆昌吉州等地区,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历代名家的推陈出新下,小相狮舞深受观众喜爱,先后获得“中原第一狮”“中华第一狮”等称号,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