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沁阳唢呐:声声强音穿透古今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策划/本报编辑部 整理/毋昆 发布日期:2021-03-22 16:09:15 |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1年,我们继续“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本期,让我们走进沁阳,认识一种穿透古今的强音艺术——唢呐。 唢呐是一种双簧气鸣乐器,声音高亢洪亮,穿透力极强,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在中原地区,唢呐种类很多,有高音唢呐、次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海笛等,河南省西北部的沁阳市(古称“怀庆府”)是全国著名的唢呐之乡。 怀庆府唢呐“百家争鸣” 唢呐艺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这里的唢呐种类除高音唢呐、次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海笛外,还有犬腔、手搦、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 沁阳唢呐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吹奏技艺丰富,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在沁阳当地,凡遇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强气氛。 出生于怀庆府的“乐圣”朱载堉,在沁阳唢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1606年,朱载堉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成为当地唢呐演奏领班人。据说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唢呐班都要来此聚会。在他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渐增多,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具特色。 自明至清到民国,沁阳先后涌现出多个颇具代表性的唢呐班,比如明末清初的“同乐会”“贾家班”,清朝至民国时期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等民间俗语广为流传,唢呐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众多的唢呐班子,掀起了怀庆府大地“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直到当下,沁阳仍保留有唢呐曲目300多首,全市有民间唢呐班40个,唢呐演艺人员400多人。近几年,沁阳市先后举办了多届河南省“朱载堉杯”唢呐大赛和全国“朱载堉杯”唢呐大赛,吸引了来自新疆、湖北、山西、陕西、天津、河南、河北等地20多支代表队共300多人参赛。 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2020年5月31日,沁阳市实验小学学生赵张睿凭借娴熟的唢呐技艺,入选河南省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 在西洋乐器和流行音乐备受追捧的时代,赵张睿却对唢呐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与钢琴、小提琴等国际流行的乐器比起来,唢呐有独特魅力。从六岁起他开始学习唢呐演奏,先后师从唢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演奏家李金海和焦作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唢呐协会会长靳永义。
2018年11月,赵张睿考取了唢呐八级证书并成为沁阳市实验小学民乐团的“台柱子”。 2019年,在河南广播电视台“童一个梦想”春节联欢晚会中,他荣获“最佳表演奖”;2019年12月18日,在郑州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一校一品”教育节上,他的唢呐独奏引爆全场,掌声如潮。 赵张睿的成长,是沁阳市实验小学“唢呐进课堂”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起,沁阳市实验小学将唢呐引入艺术课堂,聘请李金海执教,从三年级开始每班每周一节唢呐课。此外,沁阳市实验小学还组建了千人唢呐团,每周利用社团课时间练习,聘请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高晓鹏每月到校指导,致力于打造唢呐品牌学校。
|
发表评论 |